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优化
谢金凤
文章字数:2010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数字技术为整合与传播农村文化资源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突出数字化在文化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技术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已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困境分析
  (一)供给结构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尽管国家持续加大对农村文化服务的投入,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分布仍不平衡。农村在内容质量、服务形式和资源种类方面仍显著落后于城市,存在“供不适需”的矛盾。数字鸿沟问题尤其突出,农村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和技术应用方面明显薄弱。例如,皖南某县部分村庄仍未实现千兆光网覆盖,线上文化服务响应缓慢,影响群众使用体验。
  (二)数字资源单一,缺乏本土特色。现有农村数字文化资源多是对城市内容的简单移植,缺乏对本地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与创新转化。数字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真正契合农民需求,导致资源使用率低、服务认同感不强。比如,不少地区线上文化平台以都市剧和娱乐综艺为主,贴近农民生活的农业技术培训、地方戏曲等优质内容仍较为缺乏。
  (三)多元参与不足,协同机制不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期以政府单一供给为主,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较低。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各主体之间信息不通、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其需求表达和意见反馈渠道不够畅通,进一步加剧了供需错位。
  (四)数字素养与人才短板突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普遍不高,尤其许多中老年群体对智能设备使用存在困难,青少年则更多将数字设备用于娱乐而非文化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文化服务的接受度和使用效果。此外,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数字技能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也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路径优化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推动5G网络、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等向乡村延伸。可通过建设“数字文化驿站”“智慧书屋”等虚实结合的服务节点,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例如,北京平谷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形成了“1+18+322+N”的模式,包括 1 个区馆、18 个乡镇(街道)分馆、322个行政村(社区)基层图书室以及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馆,还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云端共享。同时,搭建城乡一体的数字文化资源云平台,推动文化资源高效共享与下沉。
  (二)推动内容创新与本土化融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应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推动乡土文化数字化。可引入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如虚拟村史馆、数字非遗展示等,增强文化服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浙江海盐县于城镇构塍村文化礼堂将非遗竹编技艺与数字智能深度融合,在礼堂书屋内设置电子阅览区,同时,村内打造“竹编共富直播间”,由村民担任“银发主播”,讲述非遗故事,通过实景还原竹编制作过程,展示竹编产品。此外,鼓励农民参与内容创作,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三)构建多元协同供给机制。政府应逐步从“直接供给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协调者”,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多方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合作模式、数字公益平台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河南济源依托“济源文化云”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了“乡村文采会”线上服务专区,通过“线上推广、线下展示、百姓点单、意向采购、政府买单”的形式,将文化合作社的优秀文化产品整合收录至线上服务专区,群众可以在线为喜欢的文化产品点单,平台系统记录点单数据,根据群众需求进行精准配送。同时建立健全需求反馈与评价机制,实现服务与农民需求精准对接。
  (四)提升数字素养与人才队伍。开展面向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其信息获取与文化参与能力。可通过“农校对接”、志愿者服务、返乡人才引进等途径,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在浙江龙泉,文化特派员带领村民将青瓷碎片转化为现代艺术品,让沉睡的非遗技艺焕发商业价值;在广州从化,特派舞蹈家将岭南醒狮与街舞融合,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艺队,这些都体现了专业人才对基层文化的带动作用。
  三、结语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面对当前存在的供给不均衡、内容同质化、参与主体单一和人才短缺等问题,需从设施建设、内容创新、机制构建、素养提升及政策保障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未来,应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与农村文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现代化供给新格局,切实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兴村,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文化动力。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