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绘·话”融合:《绿》的诗意解读新路径
文章字数:1472
艾青的《绿》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现代诗,以往教这一课时,我总觉得学生对“绿”的理解停在表面,直到尝试融合语文与美术,用“绘图”和“表达”两条线带动教学,才发现学生眼里的“绿”渐渐有了温度和深度。
一、“绘·话”融合的教学动因
初教《绿》时,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课堂上总觉得少点什么。后来我发现,诗歌里的“绿”是抽象的情感和想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光靠文字很难让他们打通“看到的绿”和“感受到的绿”之间的通道。
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表现色彩时投入的样子给了我启发。语文用文字传情,美术用色彩表意,要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会不会让诗歌变得更易懂?而且课标也提倡跨学科学习,强调真实的学习情境。于是我开始为《绿》设计一套“绘·话”结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绘画中理解诗句,在表达中体会情感。
二、“绘·话”融合的教学实践
(一)课前:在生活里寻“绿”。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观察身边的绿,记录下“看到的绿是什么样子的”;二是用彩笔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绿画下来,不用画得多好,能看出是什么场景就行。这些课前的观察和绘画,让学生先在生活里和“绿”建立了联系,等到读诗时,就不会觉得诗里的“绿”离自己很远。
(二)课中:“绘·话”联动解诗意。1.导入:从身边的“绿”入诗。上课一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提前拍好的校园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趁着大家的兴致,我拿出课本:“今天我们要学的《绿》,写的就是诗人艾青眼里的绿色世界,一起来看看吧”这样的导入,没有生硬地介绍诗歌,而是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搭了座桥,让他们自然地走进诗里。2.读诗:先“读”出节奏,再“绘”出画面。读诗是现代诗教学的关键,但四年级学生刚开始读现代诗,总习惯像读课文一样快读。我先让大家自由读两分钟,读完后问:“你们刚才读了几遍?”有学生说三遍,有学生说四遍。我说:“老师用两分钟只能读一遍。”
接着我放慢语速范读,读完后,学生纷纷说:“老师读得慢,感觉更有味道”“听老师读,好像真的看到绿色洒得到处都是”。我趁机告诉他们:“读现代诗就像画画调色,不能急着涂满纸,要慢慢晕开,才有味道。
3.析诗:用“绘”破难点,用“话”表感受。诗的第四、五小节是难点,我让他们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用色彩展开想象,学生把深绿、浅绿的色块叠在一起,说:“这是叶子挤着叶子”;还有个学生先画了平直的树叶,又用橡皮擦淡边缘、画了曲线,说:“风一吹叶子会弯,这样更像‘飘动’。”我趁机追问:“那‘按着节拍’怎么体现?”他想了想,在树叶旁边画了三个小音符,说:“音符就是节拍,叶子跟着音符动。”就这样,抽象的诗句变成了看得见的画,学生再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升华:让“绿”承情感。最后,我给学生念了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念完后,我问大家:“现在你们觉得,诗里的‘绿’还只是颜色吗?”
我让学生把心里的想法写在画纸上。这时,我知道学生真正懂了诗里的“绿”——它不只是颜色,更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课后:“绘·话”迁移创写。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仿照《绿》写一首小诗,写完后配上画。我把这些小诗和画作做成了展板,放在学校走廊里。
三、“绘·话”融合的教学反思与展望
其实语文教学不一定非要局限在课本和文字里,把其他学科的方法融进来,让学生动手、动脑又动口,反而能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知识。往后的语文路,我会继续做这样的“搭桥人”,让学生在更鲜活的情境里,读懂文字背后的热爱与力量。
备注:阜阳市2024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绘图表达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FJK24319。
一、“绘·话”融合的教学动因
初教《绿》时,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课堂上总觉得少点什么。后来我发现,诗歌里的“绿”是抽象的情感和想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光靠文字很难让他们打通“看到的绿”和“感受到的绿”之间的通道。
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表现色彩时投入的样子给了我启发。语文用文字传情,美术用色彩表意,要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会不会让诗歌变得更易懂?而且课标也提倡跨学科学习,强调真实的学习情境。于是我开始为《绿》设计一套“绘·话”结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绘画中理解诗句,在表达中体会情感。
二、“绘·话”融合的教学实践
(一)课前:在生活里寻“绿”。正式上课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件事:一是观察身边的绿,记录下“看到的绿是什么样子的”;二是用彩笔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绿画下来,不用画得多好,能看出是什么场景就行。这些课前的观察和绘画,让学生先在生活里和“绿”建立了联系,等到读诗时,就不会觉得诗里的“绿”离自己很远。
(二)课中:“绘·话”联动解诗意。1.导入:从身边的“绿”入诗。上课一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提前拍好的校园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趁着大家的兴致,我拿出课本:“今天我们要学的《绿》,写的就是诗人艾青眼里的绿色世界,一起来看看吧”这样的导入,没有生硬地介绍诗歌,而是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搭了座桥,让他们自然地走进诗里。2.读诗:先“读”出节奏,再“绘”出画面。读诗是现代诗教学的关键,但四年级学生刚开始读现代诗,总习惯像读课文一样快读。我先让大家自由读两分钟,读完后问:“你们刚才读了几遍?”有学生说三遍,有学生说四遍。我说:“老师用两分钟只能读一遍。”
接着我放慢语速范读,读完后,学生纷纷说:“老师读得慢,感觉更有味道”“听老师读,好像真的看到绿色洒得到处都是”。我趁机告诉他们:“读现代诗就像画画调色,不能急着涂满纸,要慢慢晕开,才有味道。
3.析诗:用“绘”破难点,用“话”表感受。诗的第四、五小节是难点,我让他们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用色彩展开想象,学生把深绿、浅绿的色块叠在一起,说:“这是叶子挤着叶子”;还有个学生先画了平直的树叶,又用橡皮擦淡边缘、画了曲线,说:“风一吹叶子会弯,这样更像‘飘动’。”我趁机追问:“那‘按着节拍’怎么体现?”他想了想,在树叶旁边画了三个小音符,说:“音符就是节拍,叶子跟着音符动。”就这样,抽象的诗句变成了看得见的画,学生再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4.升华:让“绿”承情感。最后,我给学生念了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念完后,我问大家:“现在你们觉得,诗里的‘绿’还只是颜色吗?”
我让学生把心里的想法写在画纸上。这时,我知道学生真正懂了诗里的“绿”——它不只是颜色,更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三)课后:“绘·话”迁移创写。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任务:仿照《绿》写一首小诗,写完后配上画。我把这些小诗和画作做成了展板,放在学校走廊里。
三、“绘·话”融合的教学反思与展望
其实语文教学不一定非要局限在课本和文字里,把其他学科的方法融进来,让学生动手、动脑又动口,反而能让他们更轻松地理解知识。往后的语文路,我会继续做这样的“搭桥人”,让学生在更鲜活的情境里,读懂文字背后的热爱与力量。
备注:阜阳市2024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绘图表达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FJK2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