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浸润”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实践
文章字数:2012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成效。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学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功利化倾向明显、情感温度有所缺失,导致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漫灌、强灌、硬灌”的被动局面,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课题团队探索提出“浸润”模式教学法,努力将“浸润”模式的“精准性、持续性、情感性”要求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图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浸润”教学模式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表达,而是一种系统性创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将课程理论体系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而有机的知识“点”,构建成模块化、可渗透的内容体系,再结合现实情境将这些知识点生动呈现出来。就像滴水穿石那样,通过多维度、持续性地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精准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使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内化,真正完成从知识接收到价值认同的转化。这一模式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精准性。“浸润”模式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这种精准性既体现在对知识点的精细梳理上,也表现在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和教学反馈的及时回应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的轨道上获得成长。二是持续性。该模式强调教育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仅关注课堂上的即时互动,更注重将理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形成持久的教育影响力。这种持续性需要通过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效果的长效跟踪来实现。三是情感性。“浸润”模式特别注重教学中情感的投入,主张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让理论在情感的润泽下真正入脑入心。这要求教学语言要有温度、教学活动要有互动、教学评价要有激励。
值得关注的是,“浸润”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规律具有多方面的内在契合:首先,“浸润”模式的精准性契合思政课关注个体差异的要求。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而“浸润”模式通过精准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成长养分。其次,“浸润”模式的持续性恰与思政课遵循“知、情、意、行”的育人规律相呼应。思政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情感、从意志到行为的完整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教育引导。“浸润”模式通过长期的教育渗透和系统跟踪,确保学生在这四个维度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再次,“浸润”模式的情感性满足思政课强调潜移默化的需要。价值观的塑造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共鸣,“浸润”模式通过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共鸣,使理论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基于以上理念,“浸润”模式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第一,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让课程“亮起来”。内容重构是实施“浸润”模式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立足时代特征,精选具有解释力的经典文本,及时更新陈旧案例。可以采用“主线+专题”的设计思路,在把握每门课程核心主线的基础上,设置富有时代气息的专题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可围绕乡村振兴、科技伦理、文化自信等现实议题设计专题,并为每个专题配备经典文献、影视资料、实地调研等多元学习资源,构建可感知、可体验的学习场景。关键在于把握理论深度与现实广度的平衡,既要避免为迎合趣味而陷入庸俗化,也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转。建议建立“双师型”备课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确保教学内容既保持理论高度,又贴近现实土壤。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方法“活起来”。教学方法的创新直接关系到“浸润”效果的实现。应当对传统讲授法进行升级,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预留充足的质疑和讨论空间。同时,积极运用研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如组织模拟政协提案撰写、开展红色家书情景诵读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理论认知。数字技术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新可能,可以适度运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利用数据分析把握学生关注热点,开发交互式课程资源。但需要警惕的是,所有技术创新都应当服务于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式大于实质的技术崇拜。第三,拓展教学实践载体,让学生“动起来”。面对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思政课必须主动占领网络育人阵地。可以建设融媒体思政平台,开发短视频、漫画解读等青年喜闻乐见的产品;设立线上答疑社区,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传播主体。通过组织志愿服务项目、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荐优秀学生加入理论宣讲团等方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当大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思政课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迸发。
作者介绍,李修习,男,1971年生,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浸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sztsjh-2023-1-22)阶段性成果。
“浸润”教学模式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表达,而是一种系统性创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将课程理论体系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而有机的知识“点”,构建成模块化、可渗透的内容体系,再结合现实情境将这些知识点生动呈现出来。就像滴水穿石那样,通过多维度、持续性地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精准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使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内化,真正完成从知识接收到价值认同的转化。这一模式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精准性。“浸润”模式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这种精准性既体现在对知识点的精细梳理上,也表现在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和教学反馈的及时回应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身的轨道上获得成长。二是持续性。该模式强调教育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仅关注课堂上的即时互动,更注重将理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形成持久的教育影响力。这种持续性需要通过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效果的长效跟踪来实现。三是情感性。“浸润”模式特别注重教学中情感的投入,主张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让理论在情感的润泽下真正入脑入心。这要求教学语言要有温度、教学活动要有互动、教学评价要有激励。
值得关注的是,“浸润”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规律具有多方面的内在契合:首先,“浸润”模式的精准性契合思政课关注个体差异的要求。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而“浸润”模式通过精准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成长养分。其次,“浸润”模式的持续性恰与思政课遵循“知、情、意、行”的育人规律相呼应。思政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情感、从意志到行为的完整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教育引导。“浸润”模式通过长期的教育渗透和系统跟踪,确保学生在这四个维度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再次,“浸润”模式的情感性满足思政课强调潜移默化的需要。价值观的塑造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共鸣,“浸润”模式通过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共鸣,使理论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基于以上理念,“浸润”模式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第一,重构课程内容体系,让课程“亮起来”。内容重构是实施“浸润”模式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立足时代特征,精选具有解释力的经典文本,及时更新陈旧案例。可以采用“主线+专题”的设计思路,在把握每门课程核心主线的基础上,设置富有时代气息的专题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可围绕乡村振兴、科技伦理、文化自信等现实议题设计专题,并为每个专题配备经典文献、影视资料、实地调研等多元学习资源,构建可感知、可体验的学习场景。关键在于把握理论深度与现实广度的平衡,既要避免为迎合趣味而陷入庸俗化,也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转。建议建立“双师型”备课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确保教学内容既保持理论高度,又贴近现实土壤。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方法“活起来”。教学方法的创新直接关系到“浸润”效果的实现。应当对传统讲授法进行升级,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预留充足的质疑和讨论空间。同时,积极运用研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如组织模拟政协提案撰写、开展红色家书情景诵读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理论认知。数字技术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新可能,可以适度运用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利用数据分析把握学生关注热点,开发交互式课程资源。但需要警惕的是,所有技术创新都应当服务于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式大于实质的技术崇拜。第三,拓展教学实践载体,让学生“动起来”。面对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思政课必须主动占领网络育人阵地。可以建设融媒体思政平台,开发短视频、漫画解读等青年喜闻乐见的产品;设立线上答疑社区,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传播主体。通过组织志愿服务项目、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荐优秀学生加入理论宣讲团等方式,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当大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传播,思政课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迸发。
作者介绍,李修习,男,1971年生,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浸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sztsjh-2023-1-2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