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文章字数:216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丰富,蕴含“三个面对”“六个必然要求”“七个聚焦”“六个坚持”和“四个迫切需要”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当前要落实好我国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任务,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就显得尤为必要。
按教学目标融入。在融入的时候切忌盲目性,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都有其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融入就会找不到正确方向,从而使融入变得零散,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最后,有可能变成“为了融入而融入”的形式主义。而如何做到按教学目标融入呢?第一,在知识层面,通过融入,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让学生精准掌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容。第二,在能力层面,使学生能够用全会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要通过融入,使得大学生:其一,能提升政治站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刻领悟学习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其二,能端正学习态度。做到主动把全会精神与自己的各种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其三,思政课教师还要用全会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助力自身健康成长。
把全会理念融入。理念融入集中体现为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有效融入到高校各门思政课程之中。个中道理在于:第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重视整体理念的融入,不能仅仅停留于具体细节的融入,否则就局限于技术层面了。第二,主题集中体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念。因而,我们在探索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时,不能忽略主题的融入。具体在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主题,进而言之,就是要让大学生明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原则,等等。
找契合点融入。理念融入实质上讲的是整体融入,而这里的契合点融入则是强调找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相契合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融入。第一,探析两者内容的相关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博大精深,涵盖领域众多,而高校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也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此,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把二者有机关联起来,探寻两者内容的一致之处。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辨明高校思政课的共性与个性。高校各门思政课既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属性。如此,思政课教师要找到契合点融入,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举例来看,它们的一个共性即都是在党领导下开设的思政课,因此融入的理念都是一致的。故而,要把理念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之中。同时,也要看到各门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用实践教学融入。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不能忽略实践教学维度,实践教学融入在众多融入进路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实践的地位和重要性,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组织好线上实践。线上实践主要指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字实践来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数字实践相对于线下实践更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天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基本上是“00后”,其思维具有典型的数字特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QQ群课堂等数字平台来开展线上实践。这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实际,从而可以更好地把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
第二,组织好线下实践。其一,组织好课内实践。其强调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之中。为此,需要关注:首先,教师要合理规划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其次,实践教学要围绕全会精神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譬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全会精神中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延迟退休等热点内容确定主题,然后通过个人汇报、小组交流研讨、情景展示等形式来开展活动。其二,组织好课外实践。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校园实践。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校本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可以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委会等组织开展校园特色实践活动,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二是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譬如针对全会精神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分别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引导他们理解国家在经济领域是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从而积极拓宽“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上“四融”,以更好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创新理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之中,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助推立德树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完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2023sxzz064);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4CX038);滁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24sz01);滁州学院党建研究项目(DJ2023A01)的阶段性成果。
按教学目标融入。在融入的时候切忌盲目性,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都有其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融入就会找不到正确方向,从而使融入变得零散,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最后,有可能变成“为了融入而融入”的形式主义。而如何做到按教学目标融入呢?第一,在知识层面,通过融入,思政课教师要能够让学生精准掌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容。第二,在能力层面,使学生能够用全会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现实能力。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要通过融入,使得大学生:其一,能提升政治站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刻领悟学习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其二,能端正学习态度。做到主动把全会精神与自己的各种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其三,思政课教师还要用全会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助力自身健康成长。
把全会理念融入。理念融入集中体现为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有效融入到高校各门思政课程之中。个中道理在于:第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重视整体理念的融入,不能仅仅停留于具体细节的融入,否则就局限于技术层面了。第二,主题集中体现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念。因而,我们在探索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时,不能忽略主题的融入。具体在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主题,进而言之,就是要让大学生明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原则,等等。
找契合点融入。理念融入实质上讲的是整体融入,而这里的契合点融入则是强调找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相契合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融入。第一,探析两者内容的相关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博大精深,涵盖领域众多,而高校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也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此,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把二者有机关联起来,探寻两者内容的一致之处。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就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辨明高校思政课的共性与个性。高校各门思政课既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属性。如此,思政课教师要找到契合点融入,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举例来看,它们的一个共性即都是在党领导下开设的思政课,因此融入的理念都是一致的。故而,要把理念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之中。同时,也要看到各门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用实践教学融入。探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不能忽略实践教学维度,实践教学融入在众多融入进路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实践的地位和重要性,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组织好线上实践。线上实践主要指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字实践来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数字实践相对于线下实践更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天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基本上是“00后”,其思维具有典型的数字特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QQ群课堂等数字平台来开展线上实践。这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实际,从而可以更好地把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
第二,组织好线下实践。其一,组织好课内实践。其强调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丰富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之中。为此,需要关注:首先,教师要合理规划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其次,实践教学要围绕全会精神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譬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全会精神中的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延迟退休等热点内容确定主题,然后通过个人汇报、小组交流研讨、情景展示等形式来开展活动。其二,组织好课外实践。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校园实践。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校本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可以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委会等组织开展校园特色实践活动,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二是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譬如针对全会精神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分别到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引导他们理解国家在经济领域是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从而积极拓宽“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上“四融”,以更好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的创新理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之中,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助推立德树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的完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2023sxzz064);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4CX038);滁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024sz01);滁州学院党建研究项目(DJ2023A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