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奋楫笃行保障和改善民生
苏冬雪 刘有斌
文章字数:205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要进一步拓展法治作用空间,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维护法治权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作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的奋斗目标。法治的根本目标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加强民生领域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切实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科学立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在要求。民心所向,即为政治所趋,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赢得民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加强民生立法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新征程上,科学立法需紧扣民生主题,全方位满足人民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等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生立法应立足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提升立法质量,增强实效,充分发挥立法对民生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我们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重视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科学、民主和依法立法工作。特别要加快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立法薄弱领域的健全和完善工作。同时,立法者需遵循立法规律,深入调研,精准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生需要,研判立法需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确保每一项立法都贴合民生实际,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严格执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科学立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严格执法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国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制定修订了诸多民生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为民生工作筑牢了法律屏障。然而,法律执行层面仍存在执法松软、执法过度等问题,甚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执法机关应当铭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秉持“民生优先”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无论是具体诉求、个体事项,还是长远期盼、群体愿望,皆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正做到乐听民意、广访民忧、善解民难。
  公正司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保证。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老百姓过好日子的需求日益广泛,对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和环境等有了更高追求。公正司法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司法机关应秉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确保每个司法案件彰显公平正义。要全面强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不仅要在民生领域立法、执法上下功夫,更要完善审判、检察、监察等制度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民生领域产权与市场竞争秩序,铁腕反腐、扫黑除恶,守护民生净土。司法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能筑牢社会公平之基,保障人民权利。同时,切实为老百姓增加诉讼便利,让阳光司法成为常态。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积极推进网上立案、在线调解、电子送达等司法新模式,实现“掌上办案”“指尖诉讼”,让打官司不再求人、奔波,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民守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基。民生改善永无止境,唯有持续奋进新起点。新时代新征程,民众对民主、法治、安全等需求日增,需聚焦重点人群,多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营造尊法氛围。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做好民生工作必须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唯有人人参与,法治方有深厚根基。各级党政机关要进一步深化学法制度,加大法治纳入领导干部民生政绩考核力度,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政法机关要引导公民遵循法律途径定纷止争,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有效化解民生领域矛盾。要进一步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与敬畏,使守法成为自觉与信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法治在回应道德困境、弥合社会裂痕中发挥作用,提升普法实效。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执法者当以案释法,树立守法受惠、违法受罚的导向。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民生保障与改革成果斐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我们应强化基础性、普惠性和兜底性民生法治保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干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法治中国道路的美好,进而依法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红岩精神思想渊源、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研究”(22SKGH200);2024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创新模式研究”(24SKSZ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有斌系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苏冬雪系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有斌系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