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育教学研究
毕亦痴
文章字数:2032
  智能技术持续更新下,高校艺术设计美育教学正遭遇传统模式与时代需求的冲突。新技术改变了艺术表达的方式,学生对能参与、可互动的美育体验期待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学习中借助智能工具拓展创作思路。但部分高校依旧采用理论讲解加技能练习的单一教学方式,没有把智能工具的运用与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理念传递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数字环境下开展创作时,难以突破固有框架,也无法让作品承载更多有价值的表达。本文将探索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美育教学的创新路径,以期打破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局限,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帮助艺术设计学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回应社会对审美领域的需求。
   一、以技术赋能、人文支撑革新美育教学理念
  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美育教学的首要创新,在于打破技术工具化与人文空泛化,构建技术赋能审美感知、人文锚定价值方向的融合理念。传统美育多聚焦经典作品赏析与技法传授,智能技术则为审美认知提供了全新维度:利用AI图像分析技术,可引导学生解构梵高《星月夜》中的色彩韵律与笔触规律,通过数据可视化将抽象的审美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分析的具象内容;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置身敦煌莫高窟壁画场景,在交互体验中感受传统艺术的构图智慧与文化内涵,实现从“观看”到“沉浸”的审美升级。
  但技术应用必须以人文精神为内核,杜绝唯技术论的误区,教学中需结合智能工具开展数字人文美育,例如让学生运用AI生成设计初稿后,围绕传统纹样的现代转译等主题进行二次创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技术背后的人文价值,确保智能技术始终服务于培养具有审美判断力、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一核心目标。
   二、构建虚实融合、跨界协同的美育教学模式
  智能时代的高校艺术设计美育需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打造线上虚拟学习与线下实体实践相结合、跨学科协同与跨场景应用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在线上虚拟维度,需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搭建艺术设计美育云空间,整合全球优质美育资源,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美术馆、设计机构合作,将经典设计作品、前沿设计案例转化为3D数字资源,支持学生随时云端调取、拆解分析设计逻辑与审美构成,同时开设AI设计协作工坊,采用线上组队、智能辅助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协作完成跨地域设计项目,如在乡村振兴文创产品设计中,学生可借助大数据分析目标地域文化特色与市场需求,通过AI协作工具实时共享设计思路,在跨学科交流中提升审美协作能力。
  线下实体实践维度,则需强化智能技术与真实场景的结合,建立实验室、工作室、产业场景联动机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可先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建筑空间虚拟模型,模拟不同光影、材质下的空间审美效果,再进入实体工地开展现场勘测与方案优化。
  三、依托智能资源库、双师型团队完善美育支撑体系
  智能时代高校艺术设计美育的创新落地,需以优质教学资源与专业师资队伍为双重支撑,通过构建智能资源库、培育双师型团队提供可持续保障。
  在双师型团队培育上,需聚焦懂技术、通美育、善教学的核心要求,一方面加强教师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定期开展AI设计软件、VR教学平台、大数据分析工具等专项培训,组织教师参与智能美育教学研讨会并与科技企业、设计机构专家交流合作,以此提升教师将智能技术融入美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优化师资结构,引入具有数字艺术设计经验的行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行业导师结合实际设计项目指导学生运用智能工具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教师侧重审美理论与人文精神引导。同时建立智能美育教学激励机制,对在智能美育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学生指导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支持,激发其参与美育创新的积极性。
  在教学资源建设上,要打破传统教材局限,打造动态更新的艺术设计智能美育资源库。一方面整合高清艺术作品库、设计案例解析库、智能设计工具教程库等多元化数字资源,引入AI生成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根据学生专业方向与学习进度自动推送审美理论文章、设计技法视频、行业前沿报告;另一方面建设学生作品智能评价库,利用AI图像识别与语义分析技术从审美风格、创意表达、技术应用等维度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多维度评价并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
   四、结语
  智能时代为高校艺术设计美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创新路径需从理念、模式到支撑体系进行全方位重构。理念革新需立足技术赋能、人文支撑,在智能工具辅助学生深化审美认知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坚守人文初心;模式创新则要推进虚实融合、跨界协同,打破教学边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与协作意识;支撑体系的构建需依托智能资源库与双师型团队,为美育教学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未来的高校艺术设计美育,还需在智能技术与美育本质的融合上持续深化,始终把培养具有科技素养、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作为重点,让美育在智能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系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校级重点人文社科项目“原创设计灵感生成过程逻辑与可读研究”(编号:2024tlxyskZD10)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