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守正创新:以文化遗产保护激活云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文章字数:2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考察云南时强调,“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指示,为云南在新征程上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党校教师,我们需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三重维度,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互促路径。
一、云南文化遗产的多元特质与时代价值
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其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特征。以玉溪为例,华宁陶作为明代“滇中窑系”代表,通过600余年技艺传承,形成“釉色如玉、造型古朴”的艺术风格,其“铜绿釉”配方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海秀山古建筑群以“匾山联海”著称,集儒释道文化于一体,现存明清古建筑群完整保留了“四合五天井”的滇中民居特色,印证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新时代,云南文化遗产的价值维度不断拓展。贝叶经制作技艺作为傣族佛教文化载体,其“选叶—蒸煮—刻写—装帧”的完整工艺链,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三维数字化保护,现存1200余卷贝叶经实现高清影像建档,为研究南传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实践表明,云南文化遗产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云南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云南的实践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注脚。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筑牢文化根脉。云南省以《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为制度遵循,建立“国家—省—州(市)—县”四级文物保护体系,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框架支撑。玉溪市聚焦非遗活态传承,针对华宁陶烧制技艺探索“非遗工坊+传承人”保护路径,在2015年设立了华宁陶非遗工坊,通过“企业+高校+传承人”合作模式开发12种创新釉色,在带动1700余人就业的同时,助力这一技艺实现年产值5亿元的突破,形成“保护—创新—增收”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创新转化,激活文化基因。云南在非遗保护领域探索出“活态传承”路径。玉溪彝族烟盒舞通过“数字化+产业化”双轮驱动,开发AR教学系统记录220套传统动作,创建“非遗IP授权”模式,衍生出文创产品300余款。2023年该项目获巴黎国际非遗创新大赛金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三是价值引领,凝聚精神纽带。云南以文化遗产为载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玉溪通海高台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通过“一高一台一故事”的展演形式,将《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与地方民俗结合,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成为多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这种“以文化人”的实践,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抓手。
三、云南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云南需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实践,为全国边疆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云南方案”。
一是构建“大保护”格局,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一方面做好空间治理创新。借鉴石寨山大遗址“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级管控模式,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衔接机制。玉溪对秀山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微更新”计划,保留138处古建筑风貌,同时植入非遗体验、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另一方面做好利益共享机制。推广“公司+村寨+农户”模式,如“一寨两国”景区通过门票分红、非遗工坊等形式,使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推行“非遗+乡村振兴”模式,烟盒舞传承人带领村民发展民族歌舞演艺,户均年增收1.8万元。
二是打造“新场景”体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一方面做好数字赋能。建设“数字云遗”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身份认证,开发“AR逛古城”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玉溪华宁陶数字馆通过虚拟烧制场景,让游客体验“选土—制坯—施釉”全流程,年接待线上访客50万人次。另一方面做好业态创新。发展“遗产旅游+”模式,如红河哈尼梯田推出“农耕研学”“星空露营”等新业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玉溪大营街古镇依托“云南第一村”文化IP,打造“温泉+非遗”康养综合体,年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
三是深化“共同体”教育,厚植文化认同根基。一方面做好课程开发。在党校主体班次设置“文化遗产与边疆治理”专题,将丽江古城保护案例纳入“用学术讲政治”教学体系。同时引入玉溪通海高台制作技艺等在地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做好传播创新。制作《云南文化遗产密码》系列纪录片,通过抖音、TikTok等平台传播,覆盖海外受众超1亿人次。玉溪花灯戏数字剧场运用5G技术实现跨境直播,海外观众占比达35%。
四、以培养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践行者彰显党校使命
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需在以下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一是理论阐释,构建话语体系。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云南实践”,推出《边疆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成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智库,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重点攻关玉溪华宁陶产业升级等课题,形成可复制的理论成果。
二是能力提升,锻造专业队伍。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专题研修班,邀请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专家授课。开展“非遗传承人进党校”活动,邀请贝叶经传承人波温丙分享技艺保护经验,培育“学术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三是价值引领,强化使命担当。通过“行走的党课”,在学员中开展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现场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相关创新课程,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编写《云南文化遗产保护案例选编》,将玉溪彝族烟盒舞数字化传承等案例纳入教材,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特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云南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边疆省份,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守护好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根脉”。党校教师更应发挥理论优势,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大思政课”体系,培养出一批既懂文化传承、又善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干部,为云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发展新局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云南文化遗产的多元特质与时代价值
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其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特征。以玉溪为例,华宁陶作为明代“滇中窑系”代表,通过600余年技艺传承,形成“釉色如玉、造型古朴”的艺术风格,其“铜绿釉”配方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海秀山古建筑群以“匾山联海”著称,集儒释道文化于一体,现存明清古建筑群完整保留了“四合五天井”的滇中民居特色,印证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深度融合。
在新时代,云南文化遗产的价值维度不断拓展。贝叶经制作技艺作为傣族佛教文化载体,其“选叶—蒸煮—刻写—装帧”的完整工艺链,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三维数字化保护,现存1200余卷贝叶经实现高清影像建档,为研究南传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实践表明,云南文化遗产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云南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云南的实践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注脚。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筑牢文化根脉。云南省以《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为制度遵循,建立“国家—省—州(市)—县”四级文物保护体系,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框架支撑。玉溪市聚焦非遗活态传承,针对华宁陶烧制技艺探索“非遗工坊+传承人”保护路径,在2015年设立了华宁陶非遗工坊,通过“企业+高校+传承人”合作模式开发12种创新釉色,在带动1700余人就业的同时,助力这一技艺实现年产值5亿元的突破,形成“保护—创新—增收”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创新转化,激活文化基因。云南在非遗保护领域探索出“活态传承”路径。玉溪彝族烟盒舞通过“数字化+产业化”双轮驱动,开发AR教学系统记录220套传统动作,创建“非遗IP授权”模式,衍生出文创产品300余款。2023年该项目获巴黎国际非遗创新大赛金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三是价值引领,凝聚精神纽带。云南以文化遗产为载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玉溪通海高台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通过“一高一台一故事”的展演形式,将《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与地方民俗结合,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成为多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这种“以文化人”的实践,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抓手。
三、云南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云南需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实践,为全国边疆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云南方案”。
一是构建“大保护”格局,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一方面做好空间治理创新。借鉴石寨山大遗址“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级管控模式,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衔接机制。玉溪对秀山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微更新”计划,保留138处古建筑风貌,同时植入非遗体验、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另一方面做好利益共享机制。推广“公司+村寨+农户”模式,如“一寨两国”景区通过门票分红、非遗工坊等形式,使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推行“非遗+乡村振兴”模式,烟盒舞传承人带领村民发展民族歌舞演艺,户均年增收1.8万元。
二是打造“新场景”体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一方面做好数字赋能。建设“数字云遗”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身份认证,开发“AR逛古城”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玉溪华宁陶数字馆通过虚拟烧制场景,让游客体验“选土—制坯—施釉”全流程,年接待线上访客50万人次。另一方面做好业态创新。发展“遗产旅游+”模式,如红河哈尼梯田推出“农耕研学”“星空露营”等新业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玉溪大营街古镇依托“云南第一村”文化IP,打造“温泉+非遗”康养综合体,年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
三是深化“共同体”教育,厚植文化认同根基。一方面做好课程开发。在党校主体班次设置“文化遗产与边疆治理”专题,将丽江古城保护案例纳入“用学术讲政治”教学体系。同时引入玉溪通海高台制作技艺等在地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做好传播创新。制作《云南文化遗产密码》系列纪录片,通过抖音、TikTok等平台传播,覆盖海外受众超1亿人次。玉溪花灯戏数字剧场运用5G技术实现跨境直播,海外观众占比达35%。
四、以培养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践行者彰显党校使命
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需在以下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一是理论阐释,构建话语体系。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云南实践”,推出《边疆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成果。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智库,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重点攻关玉溪华宁陶产业升级等课题,形成可复制的理论成果。
二是能力提升,锻造专业队伍。开设“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专题研修班,邀请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专家授课。开展“非遗传承人进党校”活动,邀请贝叶经传承人波温丙分享技艺保护经验,培育“学术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三是价值引领,强化使命担当。通过“行走的党课”,在学员中开展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现场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相关创新课程,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编写《云南文化遗产保护案例选编》,将玉溪彝族烟盒舞数字化传承等案例纳入教材,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特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云南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边疆省份,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守护好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根脉”。党校教师更应发挥理论优势,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大思政课”体系,培养出一批既懂文化传承、又善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干部,为云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发展新局面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