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网络群体极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文章字数:2706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的新高度,对坚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的指导地位提出新的要求。网络群体极化是“群体极化”借助互联网媒体进一步演化的概念,表现为在网络中对某件事探讨的过程中群体得到了相同的观点,并且在进一步交流中强化此观点,产生出极端意见偏向的现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仅仅表征于娱乐见闻中的狂欢,还会在社会事件的争议环境中形成冲动狂躁且具有负面偏好的舆论场,不稳定群体在极端情绪中放大社会矛盾,在破坏网络生态过程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冲击,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对网络群体极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加强网络群体极化的治理,维护网络生态安全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群体极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
网络群体极化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争议话题的参与、非理智性的群体盲从现象,并常常在网络中与其他社会思潮交织传播,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常常裹挟民意曲解党的相关政策、与历史虚无主义合流削弱政府公信力、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侵蚀当代青年思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危害。
(一)极化思维裹挟民意,挤压主流媒体宣传空间。“文明赖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时,它的最终瓦解总是由无意识且野蛮的群体来完成的。”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过程中,网民们的观点、感受都来自网络短视频与社交平台。在如今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应用软件公司为留住客户,保证媒体平台的数据活跃度,都采取了大数据推送服务的措施,因此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是由网民自己构筑起来的“信息茧房”。极端主义利用大数据迅速渗透,他们在网络中散布大量负面言论、虚假信息,在信息茧房作用下迅速得到一批相同观点人群的认同附和,继而网络平台会将内容定义为热度话题进行推送。这些负面内容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一部分群体在接收到不实信息后不考究实际情况,在舆论裹挟陷入“群体狂欢”,另一部分群体则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在这种“狂欢”的舆论下更加不敢发声。负面言论的传播不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空间,深深威胁着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生态环境。
(二)助推错误思潮传播,侵蚀青年一代思想。网络群体极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合流会对新时代青年历史观进行冲击,青年正处于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也是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具体分析、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盲目否定,否定我国历史文化,否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思想。这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进行传播,青少年囿于其自身认知限制,无法准确识别所获信息背后的价值取向,在经过极化思想引导后,青少年会陷入“羊群效应”,不自觉地吸收错误的历史知识,继而排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合流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新时代青年如若丢弃历史、责任与使命,国家就会失去未来。
(三)加剧网络暴力行为,削弱主流话语力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也不断创新升级并且普及运用,人工智能、修图等技能使用门槛的降低会导致技术滥用现象的出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中国传统的一句古话,其意在于只有我们亲眼所见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眼见也不一定是真相”,有一部分人会利用科技捏造“事实证据”,并运用媒体进行传播,在社会舆论中调动群众的情绪,挑起社会矛盾,煽动网民对他们所指向的对象进行攻击。互联网世界中,没有证据的猜测与媒体的渲染混合会产生无数阴谋论,在群体极化作用下,舆论不断发酵,无数人的“道德心”被利用,转化为网络暴力的利刃,甚至被极端群体用来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媒体丧失发声公信力。
二、加强网络群体极化的治理对策
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和保护措施。面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危害,我们应该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系统治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一)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方向,削减网络极化舆论影响。网络作为意识形态传播阵地之一,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模式,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具有强大阐释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牢牢把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要坚持用现代化的方式阐释意识形态体系,建立具有号召力与凝聚力的官方媒体,在社会舆论爆发时将话语权掌握在手中。现今许多地方官方媒体不作为,复制粘贴其他媒体的内容,没有进行翔实调查就发布,被群众发现后又加以遮掩,大大降低了官方媒体的话语影响力,相反,“浙江宣传”公众号因其实事求是,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分析事实的过程中传播正能量,在青年群体中颇受欢迎。因此,我们要建立具有强大说服力与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媒体,牢牢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筑牢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之基,瓦解错误思潮合流效应。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常常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合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冲击与威胁,因此,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治理不能仅针对其本身,要从造成危害的合流整体进行引导,从而有效防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与历史虚无主义合流产生的效应。因此,首先要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引领主流媒体内容,加强“四史”的宣传力度。运用新时代“VR”“AR”等技术,让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了解近代中国经历的战争洗礼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历程,使其更加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更加自发地向党组织靠拢,消解群体极化现象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其次,要运用主流媒体宣传更多“红色文化”,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网民在娱乐过程中增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与纪录片《声生不息·家年华》采用娱乐化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发展历程,生动有趣的内容让人们对书本上的知识更有感触,不仅提高了网民的红色文化素养,也完善了主流媒体宣传机制。
(三)健全网络平台监管治理机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力。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以网络为温床而生成发酵,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为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健全和完善网络运行机制与监管方式。在网络安全立法方面,要落实实名制政策,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实现对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扰乱网络秩序者的精准打击;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空间;在审核机制中提高人工智能的运用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治理效果,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在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过程中要唱响红色主旋律,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更好凝聚社会共识。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网络群体极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
网络群体极化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争议话题的参与、非理智性的群体盲从现象,并常常在网络中与其他社会思潮交织传播,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常常裹挟民意曲解党的相关政策、与历史虚无主义合流削弱政府公信力、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侵蚀当代青年思想,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危害。
(一)极化思维裹挟民意,挤压主流媒体宣传空间。“文明赖以形成的道德力量失去效力时,它的最终瓦解总是由无意识且野蛮的群体来完成的。”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过程中,网民们的观点、感受都来自网络短视频与社交平台。在如今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应用软件公司为留住客户,保证媒体平台的数据活跃度,都采取了大数据推送服务的措施,因此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是由网民自己构筑起来的“信息茧房”。极端主义利用大数据迅速渗透,他们在网络中散布大量负面言论、虚假信息,在信息茧房作用下迅速得到一批相同观点人群的认同附和,继而网络平台会将内容定义为热度话题进行推送。这些负面内容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一部分群体在接收到不实信息后不考究实际情况,在舆论裹挟陷入“群体狂欢”,另一部分群体则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在这种“狂欢”的舆论下更加不敢发声。负面言论的传播不断挤压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空间,深深威胁着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生态环境。
(二)助推错误思潮传播,侵蚀青年一代思想。网络群体极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合流会对新时代青年历史观进行冲击,青年正处于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也是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历史虚无主义是不具体分析、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盲目否定,否定我国历史文化,否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思想。这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进行传播,青少年囿于其自身认知限制,无法准确识别所获信息背后的价值取向,在经过极化思想引导后,青少年会陷入“羊群效应”,不自觉地吸收错误的历史知识,继而排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合流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新时代青年如若丢弃历史、责任与使命,国家就会失去未来。
(三)加剧网络暴力行为,削弱主流话语力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也不断创新升级并且普及运用,人工智能、修图等技能使用门槛的降低会导致技术滥用现象的出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是中国传统的一句古话,其意在于只有我们亲眼所见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眼见也不一定是真相”,有一部分人会利用科技捏造“事实证据”,并运用媒体进行传播,在社会舆论中调动群众的情绪,挑起社会矛盾,煽动网民对他们所指向的对象进行攻击。互联网世界中,没有证据的猜测与媒体的渲染混合会产生无数阴谋论,在群体极化作用下,舆论不断发酵,无数人的“道德心”被利用,转化为网络暴力的利刃,甚至被极端群体用来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使主流意识形态媒体丧失发声公信力。
二、加强网络群体极化的治理对策
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和保护措施。面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危害,我们应该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系统治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一)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方向,削减网络极化舆论影响。网络作为意识形态传播阵地之一,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模式,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具有强大阐释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牢牢把握网络空间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要坚持用现代化的方式阐释意识形态体系,建立具有号召力与凝聚力的官方媒体,在社会舆论爆发时将话语权掌握在手中。现今许多地方官方媒体不作为,复制粘贴其他媒体的内容,没有进行翔实调查就发布,被群众发现后又加以遮掩,大大降低了官方媒体的话语影响力,相反,“浙江宣传”公众号因其实事求是,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分析事实的过程中传播正能量,在青年群体中颇受欢迎。因此,我们要建立具有强大说服力与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媒体,牢牢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筑牢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之基,瓦解错误思潮合流效应。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常常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合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冲击与威胁,因此,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治理不能仅针对其本身,要从造成危害的合流整体进行引导,从而有效防止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与历史虚无主义合流产生的效应。因此,首先要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引领主流媒体内容,加强“四史”的宣传力度。运用新时代“VR”“AR”等技术,让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了解近代中国经历的战争洗礼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难历程,使其更加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更加自发地向党组织靠拢,消解群体极化现象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其次,要运用主流媒体宣传更多“红色文化”,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网民在娱乐过程中增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国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与纪录片《声生不息·家年华》采用娱乐化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发展历程,生动有趣的内容让人们对书本上的知识更有感触,不仅提高了网民的红色文化素养,也完善了主流媒体宣传机制。
(三)健全网络平台监管治理机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力。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以网络为温床而生成发酵,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为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健全和完善网络运行机制与监管方式。在网络安全立法方面,要落实实名制政策,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实现对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扰乱网络秩序者的精准打击;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空间;在审核机制中提高人工智能的运用水平,提升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治理效果,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动权。在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过程中要唱响红色主旋律,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更好凝聚社会共识。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