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从知识传授到心智的启蒙
刘雪芹
文章字数:981
  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引发人类历史上新一轮伟大的变革,其对教育领域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认为:“AI时代,教育将受到最大冲击”。
  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描绘了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文件明确指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70%,到2030年将超90%。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对教育的冲击巨大,教育的逻辑、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知识产生的工具,都发生了变化。教育必须从思想理念、模式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思考,进行战略性的深刻变革。
  我们唯有以变应变,触及教育本质进行价值重构。从认识论视角看,传统教育强调的知识传授模式正在遭遇根本性挑战:当机器可以存储和调用远超人类的知识库时,教育的核心价值应当转向机器无法替代的心智启蒙。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一、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能力:教育的重点不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培养提出真问题的能力。当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必须产生较大的变革。学生需要学会对AI生成的海量信息进行溯源、审视、质疑与评估,洞察其内在的逻辑局限、数据偏见与价值预设。批判性思维,这是一种在矛盾信息中构建认知框架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应当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哲学性追问与价值判断:AI可以汇总关于“正义”或“善”的所有理论,但它无法替代人在具体、矛盾的情境中做出充满张力的价值抉择。教育必须强化人文与哲学思辨,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的意义、技术的伦理边界、个体与共同体的福祉等根本性问题。
  三、共情能力与审美体验:尽管AI可以模拟情感、生成艺术,但基于具身经验的共情,以及在与艺术品“相遇”时产生的独特、不可通约的审美震颤,依然是人类意识的神秘领地。教育应通过文学、艺术、戏剧等体验,滋养学生情感的细腻度与理解的包容度,这是人机根本差异所在。
  AI是继蒸汽机、电力与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为教育领域的重塑开创前所未有的契机。未来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感智慧。
  这场变革不仅将重塑教育的形态,更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课题项目: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ChatGPT+教育与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尺度与伦理研究”(项目编号:23409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物理与新能源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