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思源井: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典型性实践
艾木都拉·牙生
文章字数:1646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疆温宿县乌克铁热克村的“思源井”作为一个物质载体与精神符号,不仅见证了一个民族地区村庄的历史变迁,更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基层治理的智慧。
  一、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的实践典范
  “思源井”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模式的典型缩影。20世纪80年代,面对乌克铁热克村村民吃水难题,当地党员挺身而出,主动发起并组织村民共同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从理论视角看,这种治理模式一方面体现出了问题导向的治理逻辑。党员们敏锐识别出村民最迫切的生存需求——水源问题,并将其作为治理的切入点。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治理方式,直接回应了民众的核心关切,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这种治理模式还体现出了动员型治理机制。党员们不仅发起倡议,还通过自身示范作用,有效动员了全村力量。富裕村民捐资,强壮村民出力,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集体行动格局。这种动员型治理既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又激活了村民的自主参与意识,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协同治理网络。此外,这种模式还体现出了可持续的治理效果。“思源井”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饮水问题,还通过“思源”二字的命名,将物质成果转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了长效的治理机制。这种超越即时需求的治理思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前瞻性与系统性。
  二、民族发展: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微观实践
  乌克铁热克村的“思源井”故事,为理解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微观案例。“思源井”的修建过程是各民族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过程,这种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构成了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理论研究表明,民族团结不仅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通过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来培育。乌克铁热克村村民在挖井过程中形成的互助合作关系,正是这种实践性民族团结的典型表现。就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言,“思源井”故事表明,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外部援助,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当地党员和村民主动解决自身问题的实践,体现了民族地区发展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这种内生发展模式比单纯依赖外部援助更具可持续性,也更能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此外,“思源井”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与情感认同,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通过讲述井的故事、传承“思源”精神,村民们不断强化着对集体、对国家的认同感。这种以物质文化符号为媒介的认同建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三、集体记忆:历史叙事与身份认同的建构机制
  “思源井”故事在村民中代代相传,为我们理解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与功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其一,“思源井”故事是经过选择性建构的集体记忆。故事突出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民的团结互助精神,以及“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历史叙事。这种选择性建构既体现了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性质,也反映了记忆与权力的复杂关系。其二,“思源井”作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与村民的口述传统、日常实践、纪念活动等多种记忆媒介相互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记忆传承体系。其三,“思源井”故事不仅是村民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建构当下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通过讲述井的故事,村民们不断强化着对村庄、对集体、对国家的认同感。这种记忆与认同的互动关系,是理解社会凝聚力形成机制的重要视角。
  总而言之,“思源井”不仅是一口物理意义上的水井,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理论内涵的文化符号。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记录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历程,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思源井”的文化价值,对于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课题项目:中共温宿县委宣传部委托新疆大学研究及实施“1基地+3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温宿县委员会宣传部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