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红色体育育人功效的实践探索与价值阐释
文章字数:1926
一、引言
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自成立以来,依托燕赵大地西柏坡精神、八路军抗战史等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实践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探索成果为解析高校红色体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价值提供了典型范例。
二、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的实践路径
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通过四大实践路径搭建红色体育育人框架,为育人功效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课堂教学融入:筑牢红色体育育人主阵地
课堂是红色体育育人的基础载体。联盟对篮球、乒乓球、田径、瑜伽等基础体育课程进行系统性改革,将红色体育精神融入教学全流程。在田径课程的耐力跑训练中,穿插“红军长征行军”故事,将体能突破与革命意志培养相结合,并组织“红色精神与体育坚持”主题讨论,让学生在运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
(二)课外活动拓展:激活红色体育育人新场景
课外活动是红色体育育人的重要延伸。联盟以“红色体育运动会”为典型范例,设计兼具竞技性与文化性的活动方案,将红色元素深度融入竞赛环节。运动会设置“传红旗接力跑”“模拟抬担架障碍赛”“红军练兵投篮赛”等特色项目:“传红旗接力跑”要求团队成员协同完成接力,交接红旗时需复述“发扬斗争精神”等红色口号;“模拟抬担架障碍赛”模拟战时救援场景,选手需兼顾速度与“伤员保护”,强化责任意识。这种“竞技+文化”的活动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更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
(三)主题研学实践:拓展红色体育育人新边界
主题研学是红色体育育人的实践延伸。联盟设计并实施“红色体育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以及河北省体育博物馆等场馆,将体育锻炼与红色文化学习有机结合。在西柏坡研学中,学生沿“红军行军路线”开展5公里徒步训练,途中设置“红色历史知识打卡点”,完成“抗战时期体育活动形式”“西柏坡精神内涵”等问答任务。
(四)军体项目探索:强化红色体育育人针对性
军体项目是红色体育育人的特色载体。联盟针对军体运动开展项目化教学与改进尝试,在保留其竞技性、规范性特点的同时,强化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功能。在技术训练环节,模拟“战场分工”场景,让学生轮流承担“进攻”“防守”“后勤保障”角色,体会“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集体意识。
三、高校红色体育的核心育人功效
(一)理想信念培育:以红色精神筑牢思想根基
理想信念是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红色体育通过“情景化体验”“沉浸式感悟”,让抽象的理想信念变得可感知、可实践。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体育锻炼、凝聚战斗力的故事,理解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价值;在红色体育运动会中,“传红旗”“抬担架”等项目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责任担当;在西柏坡研学中,徒步“行军路线”、参观革命旧址的经历,进一步强化“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认同。
(二)文化认同建构:以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红色体育通过挖掘红色体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帮助学生构建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认同。在军体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了解军体项目与国防建设的关联,理解红色体育的历史渊源;在红色体育运动会的主题布置中,红色展板、红色音乐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意志品质锤炼:以体育实践磨砺坚韧品格
意志品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素养,红色体育通过“体能挑战+精神激励”,帮助学生锤炼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在红色体育运动会的“抬担架障碍赛”中,面对“负重”“障碍”等困难,学生通过相互鼓励完成比赛,培养“不放弃、不退缩”的毅力;在主题研学的徒步活动中,即使面对天气炎热、体力消耗等问题,学生仍坚持完成路线,体会“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的实践证明,红色体育是高校创新育人模式、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抓手。其通过课堂、活动、研学、军体四大路径,将红色精神融入体育实践,在理想信念培育、文化认同建构、意志品质锤炼、集体精神塑造等方面发挥了显著育人功效,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借鉴该联盟的实践经验,结合区域红色资源特色,优化红色体育课程设计、丰富红色体育活动形式、完善红色体育育人机制,让红色体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红色体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GJJG168);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以体育人’教育改革实践与成效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25GJJG359)。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自成立以来,依托燕赵大地西柏坡精神、八路军抗战史等红色文化资源,在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实践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探索成果为解析高校红色体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价值提供了典型范例。
二、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的实践路径
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通过四大实践路径搭建红色体育育人框架,为育人功效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课堂教学融入:筑牢红色体育育人主阵地
课堂是红色体育育人的基础载体。联盟对篮球、乒乓球、田径、瑜伽等基础体育课程进行系统性改革,将红色体育精神融入教学全流程。在田径课程的耐力跑训练中,穿插“红军长征行军”故事,将体能突破与革命意志培养相结合,并组织“红色精神与体育坚持”主题讨论,让学生在运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
(二)课外活动拓展:激活红色体育育人新场景
课外活动是红色体育育人的重要延伸。联盟以“红色体育运动会”为典型范例,设计兼具竞技性与文化性的活动方案,将红色元素深度融入竞赛环节。运动会设置“传红旗接力跑”“模拟抬担架障碍赛”“红军练兵投篮赛”等特色项目:“传红旗接力跑”要求团队成员协同完成接力,交接红旗时需复述“发扬斗争精神”等红色口号;“模拟抬担架障碍赛”模拟战时救援场景,选手需兼顾速度与“伤员保护”,强化责任意识。这种“竞技+文化”的活动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更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
(三)主题研学实践:拓展红色体育育人新边界
主题研学是红色体育育人的实践延伸。联盟设计并实施“红色体育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等红色基地,以及河北省体育博物馆等场馆,将体育锻炼与红色文化学习有机结合。在西柏坡研学中,学生沿“红军行军路线”开展5公里徒步训练,途中设置“红色历史知识打卡点”,完成“抗战时期体育活动形式”“西柏坡精神内涵”等问答任务。
(四)军体项目探索:强化红色体育育人针对性
军体项目是红色体育育人的特色载体。联盟针对军体运动开展项目化教学与改进尝试,在保留其竞技性、规范性特点的同时,强化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功能。在技术训练环节,模拟“战场分工”场景,让学生轮流承担“进攻”“防守”“后勤保障”角色,体会“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的集体意识。
三、高校红色体育的核心育人功效
(一)理想信念培育:以红色精神筑牢思想根基
理想信念是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红色体育通过“情景化体验”“沉浸式感悟”,让抽象的理想信念变得可感知、可实践。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红军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体育锻炼、凝聚战斗力的故事,理解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价值;在红色体育运动会中,“传红旗”“抬担架”等项目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先辈的责任担当;在西柏坡研学中,徒步“行军路线”、参观革命旧址的经历,进一步强化“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认同。
(二)文化认同建构:以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红色体育通过挖掘红色体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帮助学生构建对红色文化的深度认同。在军体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了解军体项目与国防建设的关联,理解红色体育的历史渊源;在红色体育运动会的主题布置中,红色展板、红色音乐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意志品质锤炼:以体育实践磨砺坚韧品格
意志品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素养,红色体育通过“体能挑战+精神激励”,帮助学生锤炼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在红色体育运动会的“抬担架障碍赛”中,面对“负重”“障碍”等困难,学生通过相互鼓励完成比赛,培养“不放弃、不退缩”的毅力;在主题研学的徒步活动中,即使面对天气炎热、体力消耗等问题,学生仍坚持完成路线,体会“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河北省高校红色体育教育联盟的实践证明,红色体育是高校创新育人模式、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抓手。其通过课堂、活动、研学、军体四大路径,将红色精神融入体育实践,在理想信念培育、文化认同建构、意志品质锤炼、集体精神塑造等方面发挥了显著育人功效,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借鉴该联盟的实践经验,结合区域红色资源特色,优化红色体育课程设计、丰富红色体育活动形式、完善红色体育育人机制,让红色体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红色体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GJJG168);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以体育人’教育改革实践与成效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25GJJG359)。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