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全产业链视角下合肥创新型企业政策供给优化研究
程余 高莉
文章字数:17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合肥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发投入稳步提升,创新平台有序搭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然而,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合肥市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全产业链视角,系统剖析合肥创新型企业政策供给现存的问题,并探索优化路径,以期为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全产业链视角下合肥创新型企业政策供给优化的必要性
  创新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覆盖从设计研发到整机制造、从场景应用到生态构建的全产业链环节,面临着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和成功率不确定等风险,这决定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产业集群等方面已形成显著先发优势,涌现出一批具有行业引导力的创新型企业。但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城市转型升级要求,现阶段合肥科技创新发展仍存在若干瓶颈。例如,缺乏对技术、项目、平台和机制的一体化布局,创新链各环节各自为战,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意愿不足,关键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难题依然突出。构建全链条贯通、多主体协同的政策供给体系是破解当前合肥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二、全产业链视角下合肥创新型企业政策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覆盖环节不均衡,缺乏全产业链系统性设计
  合肥的创新型企业政策存在明显偏向性,侧重于基础研究环节,而对中试验证、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中下游环节的支持相对薄弱。同时,政策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各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各自为政,致使科技创新资源呈现低效、分散、重复、封闭、碎片化的局面,政策落地效果大打折扣。
  (二)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协同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现有政策门槛普遍较高,倾向于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大量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难以满足申报条件。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短期项目层面,缺乏长期稳定战略合作与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三)创新要素支撑体系不完善,高端资源集聚力有待加强
  政策在引导人才、资金、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高效集聚方面的效能尚未完全发挥。受地理位置和人才引进战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面向早期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引导机制不完善;数据要素的开放共享与产业化应用机制尚未破题,制约了数据驱动型创新。
  三、全产业链视角下合肥创新型企业政策供给优化路径
  (一)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联合发改、科技、经信等部门成立合肥市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确保各类政策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开展全市重点产业链诊断,精准识别各环节的创新堵点、断点和薄弱环节,定期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支持方向和优化政策内容。
  (二)激励创新主体活力,完善创新组织模式
  构建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完善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创新能力评价约束性考核指标。推动普惠性政策落实,确保面广量大的中小创新型企业“应享尽享”。采取“揭榜挂帅”“众筹科研”“创新联合体”等机制,鼓励支持有能力的“链主型”企业牵头,以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条延伸为重点展开攻关。
  (三)实施“要素跟着企业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
  完善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对领军人才及团队实行“一事一议”定制化支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分级分类推动政务数据、行业数据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开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技术共享和供需对接。
  基金项目:合肥市202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产业链视角下合肥创新型企业政策供给优化研究”(HF-SKYY202534);合肥师范学院2025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基金项目“创新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创新韧性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2025rcjj24)。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