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饭圈文化”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3131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理论之基、精神之魂,而高校大学生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前,“饭圈文化”盛行,非理性的“饭圈文化”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亟待找到有效的路径来铸牢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饭圈文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言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发展,“饭圈文化”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其中,非理性的“饭圈文化”通过价值扭曲、行为失范、认知固化等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出现政治认知偏差、价值判断模糊、集体认同弱化等问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还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给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饭圈文化”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高校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以共同体意识的内化影响民族成员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过程。高校教育是青年大学生培育良好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1]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和希望,是走在时代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因此,他们需要自觉具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神内核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铸牢思想之基。由此可见,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
(二)新时代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作用,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文化育人是全方位育人的主要维度,“饭圈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将“饭圈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融入教育环节,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选取鲜活、正向的载体,如纪实类综艺节目《种地吧》,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现代化理念、生态文明意识及乡村振兴等内容,均是优质的课程思政元素。[3]将此类农业领域真、实、新、近的案例融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这种方式既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又能精准对接大学生的兴趣偏好,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民族观,强化其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由此可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方向,更是新时代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饭圈文化”具有浓厚的政治价值取向,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在非理性的“饭圈文化”影响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主流价值认同障碍、政治意识淡薄等消极现象,如“个体身份辨识模糊使其逐渐淡漠社会角色,政治身份意识旁落,网红、偶像等成为个体竞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致使政治主体认同在政治角色旁落中淡漠”。[4]另一方面,“饭圈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娱界,它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破圈”渗透至政治领域,所引发的公共议题不仅促成跨圈层的传播效应,更是将社会话题具象化,以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在数字空间中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因此,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筑牢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又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二、“饭圈文化”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优化文娱环境,引领价值导向
在当前的“饭圈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文娱产业的管理,整治“饭圈”中的各种乱象,如阴阳合同、唯流量论、泛娱乐化等现象,并制定和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相关措施来提升偶像明星的道德素质,从源头上落实对偶像明星的监管和引导;同时,要加强对粉丝群体的治安管理。具体而言,一是国家政府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相关部门要依法惩戒“人肉”“网暴”等一系列严重干扰社会安定与秩序、侵犯他人隐私的追星行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和社会环境;二是偶像明星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以高水平高标准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来激励高校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使“饭圈”有序发展,助力社会治理高效推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强化媒体责任,传播正向能量
首先,媒体和公众人物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于媒体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在报道“饭圈”相关新闻或事件时,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避免激化粉丝群体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社会混乱。其次,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曾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5]主流媒体可以聚焦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三农”问题、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等重要议题,使得报道内容引发青年大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对该群体甚至是社会公众在价值取向上发挥正向引领的积极作用。
(三)挖掘思政资源,落实高校担当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得到了空前重视。在“饭圈文化”盛行的当下,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积极挖掘和把握好“饭圈文化”中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正确应对不良的非理性的“饭圈文化”所带来的负效应,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理性追星,将个人兴趣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内容,真正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要充分认识并重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深度挖掘、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利用好传统课堂的优势,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高校育人工作队伍的质量,增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不断优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方法,强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结语
“饭圈文化”作为高校的重要文化语境之一,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也给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一方面要抵制其乱象丛生,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其对主流价值的导向作用,为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考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2-05-11(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沈琼,安雪洁.深入挖掘综艺节目《种地吧》中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J].农村·农业·农民,2024,(21):45-47.
[4]童建军,邹俊滔.论泛娱乐主义对政治认同的遮蔽及其解蔽[J].宁夏社会科学,2023(06):79-86.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01.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3C0355)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饭圈文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言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迅速发展,“饭圈文化”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其中,非理性的“饭圈文化”通过价值扭曲、行为失范、认知固化等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出现政治认知偏差、价值判断模糊、集体认同弱化等问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还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给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饭圈文化”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一)高校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以共同体意识的内化影响民族成员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过程。高校教育是青年大学生培育良好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1]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未来和希望,是走在时代前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因此,他们需要自觉具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神内核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国梦铸牢思想之基。由此可见,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
(二)新时代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作用,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文化育人是全方位育人的主要维度,“饭圈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将“饭圈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融入教育环节,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选取鲜活、正向的载体,如纪实类综艺节目《种地吧》,其蕴含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现代化理念、生态文明意识及乡村振兴等内容,均是优质的课程思政元素。[3]将此类农业领域真、实、新、近的案例融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这种方式既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又能精准对接大学生的兴趣偏好,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民族观,强化其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由此可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方向,更是新时代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饭圈文化”具有浓厚的政治价值取向,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在非理性的“饭圈文化”影响下,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主流价值认同障碍、政治意识淡薄等消极现象,如“个体身份辨识模糊使其逐渐淡漠社会角色,政治身份意识旁落,网红、偶像等成为个体竞相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致使政治主体认同在政治角色旁落中淡漠”。[4]另一方面,“饭圈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娱界,它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破圈”渗透至政治领域,所引发的公共议题不仅促成跨圈层的传播效应,更是将社会话题具象化,以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在数字空间中培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认同与情感共鸣。因此,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筑牢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又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二、“饭圈文化”背景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优化文娱环境,引领价值导向
在当前的“饭圈文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文娱产业的管理,整治“饭圈”中的各种乱象,如阴阳合同、唯流量论、泛娱乐化等现象,并制定和采取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相关措施来提升偶像明星的道德素质,从源头上落实对偶像明星的监管和引导;同时,要加强对粉丝群体的治安管理。具体而言,一是国家政府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相关部门要依法惩戒“人肉”“网暴”等一系列严重干扰社会安定与秩序、侵犯他人隐私的追星行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和社会环境;二是偶像明星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以高水平高标准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来激励高校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促使“饭圈”有序发展,助力社会治理高效推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强化媒体责任,传播正向能量
首先,媒体和公众人物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于媒体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在报道“饭圈”相关新闻或事件时,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避免激化粉丝群体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社会混乱。其次,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曾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5]主流媒体可以聚焦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三农”问题、文化传承与民族发展等重要议题,使得报道内容引发青年大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对该群体甚至是社会公众在价值取向上发挥正向引领的积极作用。
(三)挖掘思政资源,落实高校担当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得到了空前重视。在“饭圈文化”盛行的当下,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积极挖掘和把握好“饭圈文化”中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正确应对不良的非理性的“饭圈文化”所带来的负效应,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理性追星,将个人兴趣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内容,真正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要充分认识并重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深度挖掘、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教学;利用好传统课堂的优势,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高校育人工作队伍的质量,增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不断优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方式方法,强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结语
“饭圈文化”作为高校的重要文化语境之一,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也给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一方面要抵制其乱象丛生,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其对主流价值的导向作用,为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思考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2-05-11(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沈琼,安雪洁.深入挖掘综艺节目《种地吧》中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J].农村·农业·农民,2024,(21):45-47.
[4]童建军,邹俊滔.论泛娱乐主义对政治认同的遮蔽及其解蔽[J].宁夏社会科学,2023(06):79-86.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01.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3C0355)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