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本科智能建造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覃智泽
文章字数:1559
  摘要:建筑业智能化转型面临人才能力断层,根源在于课程体系滞后与产教协同薄弱。本研究聚焦三大着力点——重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基因图谱,搭建真实工程数据驱动的教学场景,锻造技术整合与伦理自觉的复合能力,通过打通智能技术与专业教育的血脉交融,探索新工科人才培育的创新范式,旨在为培育驾驭产业变革的新型建造师提供理论参照,助推建造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成长,弥合技术迭代与教育响应的时间鸿沟。
  关键词:新工科;职业本科;智能建造人才;培养路径
   引言
  当前,职业本科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存在三重困境:课程内容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脱节形成知识代差,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导致实践环节虚化,技能训练与创新素养培育严重分离。这些困境制约着行业智能化升级进程。本研究立足教育生态重构视角,着力探索技术赋能课程改革、产教深度互嵌、知行阶梯递进的协同机制,尝试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配难题,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一、课程体系与智能建造技术融合
  当前课程普遍存在技术教学与工程理论割裂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将智能技术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亟待构建以智能施工全周期为主轴的知识框架,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不再是孤立课程而是贯穿力学分析、项目管理等领域的思维载体。这种融合自然要求教师队伍率先掌握智能测绘工具与数字平台的协作逻辑,如在讲解装配式构造时同步融入传感器配置原理,把钢结构受力分析转化为可操作的三维模型调试过程。与此同时,课程评价也需要强化技术整合维度,重点观察学生应用机器学习优化施工方案的迁移能力,最终形成技术应用与工程思维相互滋养的教学生态,为人才能力结构注入坚实的智能基因。
  二、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传统实习常流于表面观摩,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智能建造的核心环节,必须建立贯穿培养全程的阶梯式实战链条,将智慧工地管理、预制构件智能生产等真实任务转化为教学单元。在此过程中,企业导师授课应超越案例演示层面,通过合作开发基于真实工程数据的虚拟建造平台,让学生在参数调整中体会装配误差与模型修正的联动关系。不仅如此,协同过程需建立动态响应机制,依据智能检测设备更新节奏及时调整实训内容,保障教学与产业变革同步演进。该模式成功依赖于校企资源的双向流动:企业提供工程现场的数据活水,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产业场景支撑;学校则回馈技术优化的创新动能,助力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难题,使育人系统成为产业升级的微型引擎。
  三、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培育
  实践体系应当设计循序渐进的成长阶梯,从基础测绘能力起步,进阶到多源数据融合的施工推演,最终抵达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决策系统开发。创新素养培育重在破除技术惯性,通过创设新旧工法碰撞的实践情境,激发学生重构施工流程的系统思考。评价导向需从结果验收转向创新过程评估,将机器学习优化算法的创造性应用作为核心标尺,尤其关注技术伦理在智能决策中的自觉体现。这种培养路径最终锻造出驾驭技术变革的新型建造者,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平衡中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
  结语
  智能建造人才培养需坚守技术工具性与人文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具体而言,课程重构须把握“技术为用、思维为体”原则,在数字孪生平台应用中厚植工程思维根基;产教协同要超越资源置换层面,让真实工程数据流成为滋养教学的活水源头;实践能力锻造尤需筑牢技术伦理的定盘星,使机器学习算法服务于人类建造智慧的薪火传续。唯有如此,方能培育出既精通智能工具又深谙建造本质的行业新锐。
  参考文献:
  [1]牛恒茂,牛建刚,李仙兰等.新工科视域下高职专业建设逻辑理念和策略路径探析——以智能建造技术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32(03):26-32.
  [2]刘派,赵明雨.新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以智能建造专业为例[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工学院能源与水利学院,2022:866-870.
  作者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