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新乡贤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张婷
文章字数:1529
  乡贤之所以称为“贤”,德行、才能、声望是乡贤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以德为本是乡贤的首要标准。古代乡贤多是民望甚高的地方贤达,为当地老百姓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乡贤”之“新”,在于时代之新、乡村之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理念观点、工作方式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新乡贤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贤能人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贵州涌现出大量的“新乡贤”回到家乡,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的新乡贤,正以多元角色重塑乡土发展逻辑。他们扎根乡土、深耕田野,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治理创新中展现担当,为乡村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让曾经沉寂的乡村焕发新生机。
  首先,新乡贤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和特色产业。新乡贤凭借对家乡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市场洞察力,将乡村“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为乡村产业注入持久活力。由返乡创业大学生杨成兰牵头成立的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专注于侗族传统织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300余名妇女就业,研发的手工布样等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形成织布、染制、文创、研学、民宿的完整产业链。返乡青年吴凯,引入“稻鱼共生”生态种植模式,注册“云溪香米”品牌,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方式直达消费者,将曾经的“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新乡贤以新思维、新理念升级特色产业以及创新产销模式,在唤醒生态价值、打通增收链路方面起着领头羊的作用,焕发乡村的新面貌,激发乡村的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
  其次,新乡贤深挖乡村文化沃土和精神内核。新乡贤以文化为纽带,挖掘乡土文脉、重塑乡风文明,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作为布依族蜡染技艺传承人的罗正芬,她将蜡染元素融入服饰、家居用品,与知名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还在村里建起蜡染博物馆。布依族蜡染不仅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更通过研学、展览走向全国,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此外,龙秀刚返乡后深挖苗家“四月八”节庆文化,组织村民复原节庆仪式,邀请非遗传承人表演苗鼓、傩戏,打造“苗乡四月八”文化旅游节;同时,开发苗绣、苗银等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四月八”从村里的小节日变成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的文化IP,带动苗家村寨成为网红打卡地,文化自信在村民心中悄然生长。无论是非遗文化的活化还是文化IP的打造,目的在于延续文化根脉和提升乡村辨识度。也正是因为新乡贤的注入,使得乡村文化绽放光彩,活跃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最后,新乡贤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新乡贤以威望和智慧参与乡村治理,通过搭建共建共享平台,让乡村发展更有温度、更可持续,让村民情感共鸣更深层。例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者陶正学,致富后不忘建设家乡,牵头成立“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他出资并组织村民修建通村公路、引水工程,改造电网通信,让曾经闭塞的舍烹村实现“路通、水通、电通、网通”。村里建起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铺平了道路,打通了经济发展的通道,让当地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也越来越滋润。再如,许蕾,不仅自己种植玛瑙红樱桃,更注重“传帮带”。她开办的“樱桃种植学堂”,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授课,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施肥、防病虫害等技术。通过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使得全乡樱桃种植面积从5000亩扩大到2万亩,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乡”的人才培育链条,为乡村振兴留下了“带不走的工作队”。无论是改善基础设施以补齐发展短板,还是培育人才梯队以激活内生动力,均展现了新乡贤给家乡带来的新变化,是当代新乡贤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缩影。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