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凝心聚力促振兴,共绘乡村新画卷
文章字数:1486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举,更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重要举措。
产业升级,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是拉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此推动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壮大,赋能乡村振兴。福建安溪立足茶乡特色,通过品种改良、工艺创新,推动铁观音产业提质增效,形成“种植-加工-研发-文旅”全产业链条,带动30万茶农增收致富,激活了乡村经济。实践证明,发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必须立足特色、坚持创新、升级产业。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只有乡村产业模式、产业链条、产业特色的不断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描绘一幅产业兴盛的富饶乡村图。
人才集聚,注入乡村源头活水
人才吸引力不足是乡村振兴的瓶颈之一。为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内外同时发力。对内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育本土工匠;对外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建设,鼓励外来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浙江安吉鲁家村生动演绎了从无到有的逆袭之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鲁家村坚持人才吸引与培育并重,一方面完善人才政策,吸引乡贤、大学生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加大“乡村CEO”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深扎于当地、深度了解当地、深度热爱当地的人才队伍。乡村振兴既要筑巢引凤吸引外来人才,又要固本培元培育本土力量。人才是乡村振兴关键所在,乡村应搭建好人才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助力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描绘一幅群策群力的发展乡村图。
生态筑基,守护乡村绿色本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永恒主题,是乡村振兴始终坚守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行不通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通过保留传统稻作方式,构建“鸭稻共生、鱼稻共生”有机农业,打造“云上梯田”特色景观等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研学旅游,实现“一亩梯田三重收益”,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对立关系,只有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收获金山银山。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既守住一方青山绿水,又要善于从自然生态中发掘振兴之道,描绘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图。
文化铸魂,厚植乡村文明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拥有乡贤文化、民俗风情、乡土情怀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乡村振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别具一格的文化空间,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陕西袁家村通过复活关中民俗,打造“活态博物馆”:村民身着汉服制作醋粉、麻花等特色小吃,游客参与农耕体验、非遗手作,传统作坊街巷的复原成为袁家村的卖点,带动周边7个村庄共同发展。文化赋予了乡村新生机、新气象,既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又带来了经济效益。文化振兴既要保护“老物件”,更要激活“新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描绘一幅文明和谐的特色乡村图。
总之,乡村振兴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肩负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历史使命。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等要素的全面驱动,唯有合力共绘乡村新画卷,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产业升级,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产业振兴是拉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此推动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壮大,赋能乡村振兴。福建安溪立足茶乡特色,通过品种改良、工艺创新,推动铁观音产业提质增效,形成“种植-加工-研发-文旅”全产业链条,带动30万茶农增收致富,激活了乡村经济。实践证明,发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必须立足特色、坚持创新、升级产业。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只有乡村产业模式、产业链条、产业特色的不断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描绘一幅产业兴盛的富饶乡村图。
人才集聚,注入乡村源头活水
人才吸引力不足是乡村振兴的瓶颈之一。为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内外同时发力。对内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培育本土工匠;对外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建设,鼓励外来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浙江安吉鲁家村生动演绎了从无到有的逆袭之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鲁家村坚持人才吸引与培育并重,一方面完善人才政策,吸引乡贤、大学生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加大“乡村CEO”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深扎于当地、深度了解当地、深度热爱当地的人才队伍。乡村振兴既要筑巢引凤吸引外来人才,又要固本培元培育本土力量。人才是乡村振兴关键所在,乡村应搭建好人才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助力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描绘一幅群策群力的发展乡村图。
生态筑基,守护乡村绿色本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永恒主题,是乡村振兴始终坚守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行不通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通过保留传统稻作方式,构建“鸭稻共生、鱼稻共生”有机农业,打造“云上梯田”特色景观等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研学旅游,实现“一亩梯田三重收益”,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对立关系,只有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收获金山银山。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既守住一方青山绿水,又要善于从自然生态中发掘振兴之道,描绘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图。
文化铸魂,厚植乡村文明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拥有乡贤文化、民俗风情、乡土情怀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乡村振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别具一格的文化空间,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陕西袁家村通过复活关中民俗,打造“活态博物馆”:村民身着汉服制作醋粉、麻花等特色小吃,游客参与农耕体验、非遗手作,传统作坊街巷的复原成为袁家村的卖点,带动周边7个村庄共同发展。文化赋予了乡村新生机、新气象,既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又带来了经济效益。文化振兴既要保护“老物件”,更要激活“新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描绘一幅文明和谐的特色乡村图。
总之,乡村振兴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肩负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历史使命。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等要素的全面驱动,唯有合力共绘乡村新画卷,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