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以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文章字数:1724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其效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政务服务热线作为政府联系群众、服务民生的重要桥梁,在赋能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政务热线的作用,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的现实必要性
政务热线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数字时代的重要实践,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精准治理的有力抓手。首先,政务热线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的诉求“一键可达”,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信息壁垒。通过及时响应和处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能够有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其次,政务热线是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效能的“助推器”。它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智能化的技术,倒逼基层政府部门优化办事流程、减少推诿扯皮,促使治理服务更加规范、高效和透明。最后,政务热线汇聚的海量民生数据,是洞察社会治理堵点、痛点的“数据金矿”。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为基层政府进行科学决策、预判风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精准依据,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治理”的转变。
二、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优化流程,构建“接诉即办”闭环体系。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热线功能,统一受理标准,确保群众诉求“一线通达”;建立健全“受理-派单-办理-反馈-回访-督办”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办结时限。同时,针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问题,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办理机制,确保疑难问题能够得到实质性解决。此外,推动热线办理结果与基层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办理实效。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化治理中枢。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政务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开发智能化的工单分流和知识库匹配系统,提高诉求分派的精准度和答复的专业性;构建基层治理数据分析平台,对热线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定期生成社情民意分析报告,精准描绘区域治理的热点、难点和堵点;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指导社区网格员开展主动巡查和精准服务,实现“未诉先办”,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
多元共治,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务热线不仅是政府的服务工具,更应成为社会共治的平台。要积极探索“热线+网格”“热线+调解”“热线+志愿服务”等多元协作模式;要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加入热线监督员或特邀调解员队伍,参与复杂诉求的调处和评议。
三、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的支撑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保障。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听取热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政务热线的法律地位、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协同办理的规则以及失职追责的机制,为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对热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定期对热线受理员、办理员、督办员等进行政策法规、沟通技巧、心理疏导、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群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要关心关爱热线工作人员,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职业发展机制,稳定队伍,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荣誉感。
夯实基层基础与技术支撑。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完善社区(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热线派发的工单在基层有人接、有人办、能办好;持续加强政务热线的技术平台建设和网络基础设施升级,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探索运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丰富民意收集的渠道和场景,如视频连线、智能上报等,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诉求反映途径。
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政务服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是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党和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路径,强化各项支撑保障,使政务热线真正成为感知社会脉搏的“听诊器”、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和夯实基层治理的“稳定器”,为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社会和谐有序的美好画卷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一、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的现实必要性
政务热线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数字时代的重要实践,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精准治理的有力抓手。首先,政务热线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的诉求“一键可达”,打破了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信息壁垒。通过及时响应和处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能够有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其次,政务热线是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效能的“助推器”。它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智能化的技术,倒逼基层政府部门优化办事流程、减少推诿扯皮,促使治理服务更加规范、高效和透明。最后,政务热线汇聚的海量民生数据,是洞察社会治理堵点、痛点的“数据金矿”。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为基层政府进行科学决策、预判风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供精准依据,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治理”的转变。
二、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实践路径
优化流程,构建“接诉即办”闭环体系。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热线功能,统一受理标准,确保群众诉求“一线通达”;建立健全“受理-派单-办理-反馈-回访-督办”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办结时限。同时,针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问题,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办理机制,确保疑难问题能够得到实质性解决。此外,推动热线办理结果与基层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办理实效。
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化治理中枢。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政务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开发智能化的工单分流和知识库匹配系统,提高诉求分派的精准度和答复的专业性;构建基层治理数据分析平台,对热线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定期生成社情民意分析报告,精准描绘区域治理的热点、难点和堵点;利用数据分析结果,指导社区网格员开展主动巡查和精准服务,实现“未诉先办”,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
多元共治,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务热线不仅是政府的服务工具,更应成为社会共治的平台。要积极探索“热线+网格”“热线+调解”“热线+志愿服务”等多元协作模式;要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加入热线监督员或特邀调解员队伍,参与复杂诉求的调处和评议。
三、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的支撑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保障。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定期听取热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明确政务热线的法律地位、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协同办理的规则以及失职追责的机制,为政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对热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定期对热线受理员、办理员、督办员等进行政策法规、沟通技巧、心理疏导、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群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要关心关爱热线工作人员,建立科学的激励和职业发展机制,稳定队伍,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荣誉感。
夯实基层基础与技术支撑。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完善社区(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热线派发的工单在基层有人接、有人办、能办好;持续加强政务热线的技术平台建设和网络基础设施升级,保障系统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探索运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丰富民意收集的渠道和场景,如视频连线、智能上报等,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诉求反映途径。
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政务服务热线赋能基层治理,是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党和政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路径,强化各项支撑保障,使政务热线真正成为感知社会脉搏的“听诊器”、服务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和夯实基层治理的“稳定器”,为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社会和谐有序的美好画卷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