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国产动画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叙事对青少年的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文章字数:2005
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响彻银幕,当混天绫的飘动轨迹暗合书法笔意,《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叙事,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新空间。这部现象级动画电影通过符号转译、叙事创新与情感共鸣,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念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成长叙事,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双重效应。
一、符号转译: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与文化自信培育
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生命力,关键在于实现从静态馆藏向活态对话媒介的创造性转化。《哪吒2》对传统符号的创新性演绎,恰恰为青少年构建了稳固的文化认同认知图式。
影片中,三星堆青铜面具的造型特征被提炼并融入结界兽的方正轮廓,其圆润化处理显著消弭了文物原本蕴含的历史疏离感。同时,通过精密的粒子动力学技术对逾220万片独立渲染龙鳞的呈现,在保留“龙”作为东方图腾神圣意蕴的基础上,赋予了其符合现代视觉审美的崭新质感。这种符号转译绝非表层视觉元素的简单挪移,而是依托技术手段深度激活其内在文化基因的过程——当青少年沉浸于龙鳞变幻的光影艺术时,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了“龙”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
更具哲学深意的是影片构建的“水火共生”视觉隐喻体系。哪吒(火属性)与敖丙(水属性)的角色塑造,既呼应了道教“阴阳互济”的古老智慧,又通过“神魔同体”的核心设定打破了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种艺术处理引导青少年在欣赏视觉奇观的同时,领悟辩证思维的精髓:正如烈焰与清流既相克又相生,个体内在的“叛逆”特质与“温顺”性情亦可达成动态平衡。当青少年热衷于模仿哪吒的标志性妆容或探讨敖丙龙角的设计细节时,传统文化符号已然转化为他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文化介质,文化自信亦在审美认同的土壤中悄然生长。
二、叙事创新:传统伦理的现代重构与价值观念引导
相较于直白的道理宣讲,《哪吒2》以故事为载体,将传统伦理转化为青少年可共情的成长体验,实现了价值观的“隐性传递”。
在家庭伦理层面,影片重构了“孝道”的现代内涵。李靖不再是传统神话中刻板的权威父亲,而是为哪吒求取“换命符”的守护者;殷夫人的“拥抱”场景,用肢体语言诠释“无条件的爱”。这种改编让青少年理解:亲情不是单向服从,而是双向奔赴——正如李靖默默承受天劫,当代父母的“严厉”背后往往是未说出口的关怀。当青少年为“穿心咒”下的母子相拥落泪时,“孝亲”的种子已在情感共鸣中萌芽。
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影片突破“个人英雄”叙事,塑造“众生托举天元鼎”的集体觉醒场景。哪吒从“逆天改命”的叛逆者成长为“重构规则”的责任承担者,其轨迹暗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以现代视角诠释:集体价值不否定个体光芒,个人成长需融入时代洪流。这恰能回应青少年的困惑——当他们纠结“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时,银幕上的哪吒已给出答案:真正的强大,是既保持棱角又懂得守护他人。
三、情感共鸣:成长困境的镜像投射与精神力量赋能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触及他们的真实困惑。《哪吒2》通过角色命运与现实困境的镜像对照,为青少年提供了情感宣泄与精神指引的双重通道。
哪吒的“魔丸”标签,映射着青少年面临的身份焦虑——被同学误解、被贴上“差生”标签、在期待与自我间挣扎。影片让哪吒喊出“小爷是魔,那又如何”,不是鼓励对抗,而是传递“接纳不完美”的勇气。这种表达比“要自信”的口号更有力:当青少年看到哪吒在质疑中坚守自我,他们会明白,所谓“缺陷”或许正是独特性的来源。
申公豹的悲剧则引发对“偏见”的反思。这个“努力却不被看见”的角色,让青少年联想到现实中的不公:为什么有人因出身被轻视?为什么努力有时得不到认可?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答案,却通过申公豹最终的救赎暗示:打破偏见的方式,不是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坚守本心。这种思考,比说教更能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
四、实践启示:国产动画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路径
《哪吒2》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叙事,能让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共鸣”。对创作者而言,需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符号转译要“守正创新”,如影片将戏曲唱腔融入配乐,既保留韵味又符合现代听觉习惯;二是价值传递要“润物无声”,如“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众生合力”的剧情自然流露;三是情感表达要“贴近成长”,正如哪吒的叛逆与担当,精准击中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对教育者而言,应重视动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当《哪吒2》中的“阴阳相生”成为课堂讨论案例,当“龙鳞特效”引申出传统文化保护的话题,思政教育便突破了课堂边界。这种“文化+教育”的融合,既能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相连。
从青铜器纹样到数字粒子,从“剔骨还父”到“换命符”,《哪吒2》的叙事革新揭示: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可滋养心灵的活水。当国产动画持续以现代视角激活文化基因,必将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一、符号转译: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与文化自信培育
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生命力,关键在于实现从静态馆藏向活态对话媒介的创造性转化。《哪吒2》对传统符号的创新性演绎,恰恰为青少年构建了稳固的文化认同认知图式。
影片中,三星堆青铜面具的造型特征被提炼并融入结界兽的方正轮廓,其圆润化处理显著消弭了文物原本蕴含的历史疏离感。同时,通过精密的粒子动力学技术对逾220万片独立渲染龙鳞的呈现,在保留“龙”作为东方图腾神圣意蕴的基础上,赋予了其符合现代视觉审美的崭新质感。这种符号转译绝非表层视觉元素的简单挪移,而是依托技术手段深度激活其内在文化基因的过程——当青少年沉浸于龙鳞变幻的光影艺术时,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了“龙”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
更具哲学深意的是影片构建的“水火共生”视觉隐喻体系。哪吒(火属性)与敖丙(水属性)的角色塑造,既呼应了道教“阴阳互济”的古老智慧,又通过“神魔同体”的核心设定打破了僵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种艺术处理引导青少年在欣赏视觉奇观的同时,领悟辩证思维的精髓:正如烈焰与清流既相克又相生,个体内在的“叛逆”特质与“温顺”性情亦可达成动态平衡。当青少年热衷于模仿哪吒的标志性妆容或探讨敖丙龙角的设计细节时,传统文化符号已然转化为他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文化介质,文化自信亦在审美认同的土壤中悄然生长。
二、叙事创新:传统伦理的现代重构与价值观念引导
相较于直白的道理宣讲,《哪吒2》以故事为载体,将传统伦理转化为青少年可共情的成长体验,实现了价值观的“隐性传递”。
在家庭伦理层面,影片重构了“孝道”的现代内涵。李靖不再是传统神话中刻板的权威父亲,而是为哪吒求取“换命符”的守护者;殷夫人的“拥抱”场景,用肢体语言诠释“无条件的爱”。这种改编让青少年理解:亲情不是单向服从,而是双向奔赴——正如李靖默默承受天劫,当代父母的“严厉”背后往往是未说出口的关怀。当青少年为“穿心咒”下的母子相拥落泪时,“孝亲”的种子已在情感共鸣中萌芽。
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影片突破“个人英雄”叙事,塑造“众生托举天元鼎”的集体觉醒场景。哪吒从“逆天改命”的叛逆者成长为“重构规则”的责任承担者,其轨迹暗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以现代视角诠释:集体价值不否定个体光芒,个人成长需融入时代洪流。这恰能回应青少年的困惑——当他们纠结“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时,银幕上的哪吒已给出答案:真正的强大,是既保持棱角又懂得守护他人。
三、情感共鸣:成长困境的镜像投射与精神力量赋能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触及他们的真实困惑。《哪吒2》通过角色命运与现实困境的镜像对照,为青少年提供了情感宣泄与精神指引的双重通道。
哪吒的“魔丸”标签,映射着青少年面临的身份焦虑——被同学误解、被贴上“差生”标签、在期待与自我间挣扎。影片让哪吒喊出“小爷是魔,那又如何”,不是鼓励对抗,而是传递“接纳不完美”的勇气。这种表达比“要自信”的口号更有力:当青少年看到哪吒在质疑中坚守自我,他们会明白,所谓“缺陷”或许正是独特性的来源。
申公豹的悲剧则引发对“偏见”的反思。这个“努力却不被看见”的角色,让青少年联想到现实中的不公:为什么有人因出身被轻视?为什么努力有时得不到认可?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答案,却通过申公豹最终的救赎暗示:打破偏见的方式,不是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坚守本心。这种思考,比说教更能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
四、实践启示:国产动画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路径
《哪吒2》的成功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叙事,能让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共鸣”。对创作者而言,需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符号转译要“守正创新”,如影片将戏曲唱腔融入配乐,既保留韵味又符合现代听觉习惯;二是价值传递要“润物无声”,如“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众生合力”的剧情自然流露;三是情感表达要“贴近成长”,正如哪吒的叛逆与担当,精准击中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对教育者而言,应重视动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当《哪吒2》中的“阴阳相生”成为课堂讨论案例,当“龙鳞特效”引申出传统文化保护的话题,思政教育便突破了课堂边界。这种“文化+教育”的融合,既能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相连。
从青铜器纹样到数字粒子,从“剔骨还父”到“换命符”,《哪吒2》的叙事革新揭示:传统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可滋养心灵的活水。当国产动画持续以现代视角激活文化基因,必将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活力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