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路径探究
田惠
文章字数:1498
  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之一,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乡村治理更加有效、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是《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主要目标。乡村数字治理是将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实现精准化、高效化、民主化、便民化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升级,最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确保数字化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体。
  筑牢数字基础设施根基,以基础设施一体化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第一,以网络覆盖均等化破除“接入鸿沟”。通过基站共建共享、光纤全域覆盖等工程实现“硬件同享”。例如,四川投入18.51亿元,成功实现2.6万个行政村5G网络覆盖,下载速率达146Mbps,与城市处于同等水平;拉萨在海拔4500米的高海拔村庄建成基站,彻底终结了通信盲区的历史。第二,以算力资源协同化打通“数据孤岛”。城乡数据要素割裂制约治理与服务的精准性,需构建“1+N”城乡大数据平台(如浙江“浙里办”),通过市级中枢与乡村子节点分级汇聚数据;同时,推动“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布局,降低乡村数据运营成本,并建立统一的数据编码、分类标准,以身份证或地理坐标串联分散的政务、企业、民生数据,使城市消费需求与乡村生产资源得以智能匹配。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乡数据整合不是简单“均等”“并库”,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场景驱动和应用下沉让数据和资源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服务于人的发展与治理增效。
   提升农民参与能力,激活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要将农民从技术应用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治理创新的“主动构建者”。一方面,以分层化能力建设破除参与壁垒。针对不同群体特征精准施策:对青年农民强化直播带货、智慧农业设备操作等生产性技能培训;对留守老人采用“志愿者一对一帮扶+适老化界面”组合(如线上语音交互医保认证);对妇女群体侧重电商运营能力孵化。例如,重庆酉阳“夜校数字课堂”三年培训2.1万人的实践表明,将教学嵌入生活场景(白天务农、晚上学技能),并辅以田间物联网基地实训、VR村庄规划模拟等沉浸式体验,可有效消解技术恐惧,使农民从“不会用”转向“熟练用”。另一方面,以价值化激励机制激活持续动力。例如,山东寿光蔬菜合作社允许农民以生产数据入股,享受15%的智慧农业增值分红;河北玉田“技能共享集市”让会修农机的农民通过App接单,月均达千单。当农民亲见“指尖参与”带来增收红利、解决实际问题时,治理参与便从“要我参加”升维为“我要参加”,由此激活乡村振兴的主体活力。
   通过智慧服务实现乡村治理协同化减负增效
  第一,智慧党建村务决策全程可视化。搭建智慧党建平台,集成“任务发布—过程记录—结果公示”全链条功能,通过AI算法自动抓取会议影像、投票数据、决议文本,生成可视化决策图谱。例如,西藏西嘎门巴村,通过打造智慧党建工程,建设“智慧党建、智慧服务、智慧治理”的智慧党建服务系统,包括VR体验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智慧党建一体机、党建工作站等板块。这不仅进一步健全了基层党组织体系,还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第二,服务智能化升级,技术适配民生痛点。例如,邛崃静室村针对山区“办事难”,在“川善治”平台上线28项高频服务(如养老认证等),村民手机申请,村委后台代办;陕西杨家山村部署2340个AI摄像头监测森林火灾、溺水隐患,自动触发云喇叭警报;林州上庄村用微信群“直播”管道抢修进度,48小时化解停水危机等。服务智能化升级使群众获得感与治理效能同步跃升,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