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可能致命的冠心病为什么容易误诊?要怎么预防?
文章字数:2076
冠心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想必部分读者对此病并不陌生。目前医生们处理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但应注意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冠心病具有一定误诊几率,因此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冠心病的科普世界,一起去了解冠心病误诊的主要原因以及有效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冠心病?
要想了解冠心病的误诊、漏诊知识,我们首先需要知晓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病理基础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心肌血供、氧供随之受到负面影响。冠心病患者占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高约70%,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威胁人们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冠心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急性缺血事件、慢性心功能损伤是导致此类病患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读者会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名称“傻傻分不清楚”,其实心绞痛(绞痛型)、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型)等均属于冠心病,其他类型还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型、猝死型等,但想必多数朋友最熟知的冠心病类型当属绞痛型。读到这里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说冠心病容易误诊?是因为它的类型较多吗?别急,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冠心病的误诊原因。
二、冠心病为什么容易误诊?
冠心病主要表现包括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同样可出现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患者群体中,因此若仅凭借临床表现判断病患是否出现冠心病则具有较高误诊几率。此外,部分冠心病患者发病时并无上述临床表现,仅出现牙痛、肩背痛、胃痛等症状,对临床诊断工作造成进一步困扰。单凭临床症状无法判断冠心病病情,那么现代医学可用的辅助检查手段这么多,能不能帮助医生们提高冠心病诊断正确率呢?
心电图是现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常用的心脏疾病辅助检查方式之一,具有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经济性优等特点,医生可根据心脏电活动波形图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但应注意部分冠心病患者(20%左右)静息心电图检查结果并未表现出明显异常,反之被检查者若存在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时心电图检查或可表现为ST-T异常,此外有数据统计运动负荷试验误差率在15%-20%。
说完了心电图,我们再来了解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问题吧。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该检查手段虽然如心电图一样具有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但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率较低(约60%),此外部分患者或因顾虑安全性、经济性等问题从而无法积极配合检查。心脏彩超虽然能够为医生掌握心脏结构、功能提供可靠依据,但无法直接提供冠状动脉狭窄信息。因此,医生们在接诊疑似冠心病患者时,需要利用多种辅助检查手段结合其既往病史、治疗史、本次就诊主诉症状等信息综合判断,从而提高冠心病临床诊断正确率。
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有一项调研指出,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增加10mmHg),致死性冠脉事件风险增加1倍。在流行病学中,也明确血压增高和卒中病变存在紧密关系。且血压增高的形式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年轻人主要是以舒张期血压增高为主,老年人则多见收缩压血压增高。50岁以前舒张压增高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60岁以后,收缩压更为重要。高血脂患者以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指标会存在明显的增高。在流行病学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每增加1%,发生冠状动脉危险性的可能增加2%~3%。
在荟萃分析中指出,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5%以上的患者而言,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会增加2%左右。而糖化血红蛋白增加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之一。在英国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若对糖尿病患者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患者的心肌梗死可能性会明显减少。
肥胖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可能,这点早在2011年就已经有对应的试验来进行佐证。在男性中,致命性冠心病事件的风险,会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个体长期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时,也可能会引起冠心病。这主要是因精神压力刺激,激素水平升高,超过心肌细胞承受能力,引起心率加快,形成心脏损伤。以更年轻女性更为常见。上述均为常见因素,当然在实践中,还有其他的也需要结合实际状况来进行评估和预防。
四、预防冠心病的手段有哪些?
虽然现阶段临床研究并未明确冠心病具体发病原因,但多数学者认为此病主要与脂质代谢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吸烟等有关。因此,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饮酒对人体内环境造成负面影响;(2)饮食: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等饮食原则;(3)生活: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朋友们可结合自身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推荐慢跑、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以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4)情绪:目前已知负面情绪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心病也不例外,因此在日常应保持身心愉悦,当我们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利用深呼吸、正念冥想训练、分散注意力等手段及时调整情绪。
五、小结
冠心病并不可怕,相信在医生们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
一、什么是冠心病?
要想了解冠心病的误诊、漏诊知识,我们首先需要知晓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其病理基础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使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心肌血供、氧供随之受到负面影响。冠心病患者占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高约70%,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威胁人们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冠心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急性缺血事件、慢性心功能损伤是导致此类病患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或许有读者会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名称“傻傻分不清楚”,其实心绞痛(绞痛型)、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型)等均属于冠心病,其他类型还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型、猝死型等,但想必多数朋友最熟知的冠心病类型当属绞痛型。读到这里有朋友会问,为什么说冠心病容易误诊?是因为它的类型较多吗?别急,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冠心病的误诊原因。
二、冠心病为什么容易误诊?
冠心病主要表现包括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同样可出现在心脏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患者群体中,因此若仅凭借临床表现判断病患是否出现冠心病则具有较高误诊几率。此外,部分冠心病患者发病时并无上述临床表现,仅出现牙痛、肩背痛、胃痛等症状,对临床诊断工作造成进一步困扰。单凭临床症状无法判断冠心病病情,那么现代医学可用的辅助检查手段这么多,能不能帮助医生们提高冠心病诊断正确率呢?
心电图是现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常用的心脏疾病辅助检查方式之一,具有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经济性优等特点,医生可根据心脏电活动波形图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但应注意部分冠心病患者(20%左右)静息心电图检查结果并未表现出明显异常,反之被检查者若存在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时心电图检查或可表现为ST-T异常,此外有数据统计运动负荷试验误差率在15%-20%。
说完了心电图,我们再来了解影像学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问题吧。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该检查手段虽然如心电图一样具有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但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率较低(约60%),此外部分患者或因顾虑安全性、经济性等问题从而无法积极配合检查。心脏彩超虽然能够为医生掌握心脏结构、功能提供可靠依据,但无法直接提供冠状动脉狭窄信息。因此,医生们在接诊疑似冠心病患者时,需要利用多种辅助检查手段结合其既往病史、治疗史、本次就诊主诉症状等信息综合判断,从而提高冠心病临床诊断正确率。
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有一项调研指出,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增加10mmHg),致死性冠脉事件风险增加1倍。在流行病学中,也明确血压增高和卒中病变存在紧密关系。且血压增高的形式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年轻人主要是以舒张期血压增高为主,老年人则多见收缩压血压增高。50岁以前舒张压增高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60岁以后,收缩压更为重要。高血脂患者以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在这种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指标会存在明显的增高。在流行病学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每增加1%,发生冠状动脉危险性的可能增加2%~3%。
在荟萃分析中指出,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5%以上的患者而言,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死亡率会增加2%左右。而糖化血红蛋白增加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表现之一。在英国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若对糖尿病患者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患者的心肌梗死可能性会明显减少。
肥胖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可能,这点早在2011年就已经有对应的试验来进行佐证。在男性中,致命性冠心病事件的风险,会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个体长期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时,也可能会引起冠心病。这主要是因精神压力刺激,激素水平升高,超过心肌细胞承受能力,引起心率加快,形成心脏损伤。以更年轻女性更为常见。上述均为常见因素,当然在实践中,还有其他的也需要结合实际状况来进行评估和预防。
四、预防冠心病的手段有哪些?
虽然现阶段临床研究并未明确冠心病具体发病原因,但多数学者认为此病主要与脂质代谢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吸烟等有关。因此,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饮酒对人体内环境造成负面影响;(2)饮食: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等饮食原则;(3)生活: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朋友们可结合自身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推荐慢跑、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以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4)情绪:目前已知负面情绪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心病也不例外,因此在日常应保持身心愉悦,当我们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利用深呼吸、正念冥想训练、分散注意力等手段及时调整情绪。
五、小结
冠心病并不可怕,相信在医生们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