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媒体时代泰山文化感知与保护研究
文章字数:1786
一、泰山文化感知分析
山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千年传承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众多山岳中,泰山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是我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具有儒释道和合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和巍峨俊秀的自然景观,富集了宗教文化、石刻文化、封禅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容易被大众关注和接受,也使得泰山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深入进行新媒体时代泰山文化的感知和保护研究,以推动泰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通过研究主流新媒体上的游客网络游记发现,游客对泰山文化的感知可以分为直观文化感知、登山具身体验以及情感价值构建三个层面。
(一)直观文化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游客主要作为旁观者角色,对泰山的历史文化及自然或人文景观获得感知,感知方式主要是通过视觉观看或者登山活动前通过书籍、网络资源等第三方媒介所获得,缺乏登山过程中沉浸式的具身体验,因此产生的往往只是直观或浅层的文化感知。
(二)登山具身体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提出了“具身的主体性”概念,强调人是积极的创造物,人的主体性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物理性互动而实现的,人类通过身体而存在于世界,也是通过身体知觉世界和拥有世界的。如泰山游客通过登山这一具身实践,可以创造和感知新颖非凡的感官体验、沉浸其中的畅爽体验和愉悦深刻的情感体验。如盘道攀登是游客在攀登游览泰山过程中最主要的物理性互动行为,盘道是步行登山的主要路径,在盘道登山过程中,游客通过将身体挑战和体力消耗转化为精神升华的体验模式实现文化感知和认同的内化,这一互动行为是进行情感价值构建的核心基础和起点,没有这种具身体验行为,自然崇拜、历史敬畏等情感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如游客在游记中描述道:“慢十八,已经爬不动了,一屁股直接坐地上休息。不紧不慢又十八,这一段路简直要人命了,爬完一段又一段,左弯右弯,抬头永远是台阶,这段路不知道休息了多少次”。
(三)情感价值构建。在游客登山过程中,攀登行为本身成为了文化感知的媒介并参与其中,登山时通过体力劳顿、时空变化等过程将身体痛苦转化为精神感悟,通过“苦行—顿悟”的体验模式产生了对自然与历史景观的敬畏和崇拜,这里的顿悟是指游客融入过程当中并与外物达成契合时内心世界的直接感受,是一种深层次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同时,部分游客又进一步完成自我情感实现和情感升华,强化了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文化感知转化为具身经验,形成“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辩证关系。除此之外,登山具身挑战和自然历史崇拜感还进一步激发了游客自我情感的实现和升华“此时旁边山顶上的人挥舞着五星红旗,太阳一出,雾露俱散,风烟俱净,天山红色,太阳将一身金黄的外衣披到山顶,盖在我的脸上,映在五星红旗上”。
二、泰山文化感知面临的问题
(一)泰山文化感知浅层化。新媒体传播具有“短平快”的特征,这容易导致文化传播与解读浅层化,使游客对泰山历史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很难真正把握其文化精髓和内涵。
(二)传播主体专业化程度低。新媒体平台中从事泰山文化传播的主体专业化程度低,缺少精通泰山文化又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得泰山文化传播的效果较差。
(三)游客数量增加带来的文化空间承载压力。新媒体带来的“流量效应”导致泰山游客数量大幅增加,过度拥挤的游人不仅降低文化体验品质,更加速了古建筑及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的损耗。
三、泰山文化感知保护策略
(一)数字化保护工程。开发AR智能导览系统并在泰山主要景区景点处设置,通过“虚拟导游”观看“封禅仪式动画”“石刻书法演变”等内容,讲述趣味历史故事,培育游客对泰山文化的深层感知。
(二)设立线上文化专题库。依托主流线上媒体平台建立“泰山文化知识库”,提供图文、音视频等文化素材,满足游客深度了解泰山文化的需求,减少对“网红攻略”的依赖。
(三)提供文化深度体验途径。与泰山文化专家学者合作,在小红书等主流新媒体推出“泰山文化”系列短视频,如“泰山石刻解读”“封禅礼仪溯源”等,引导游客更多关注文化内涵,深度体验泰山文化。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媒体时代泰山文化空间感知与保护研究”编号(2023—WHLC—073)。
山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千年传承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众多山岳中,泰山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是我国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具有儒释道和合的丰厚历史文化内涵和巍峨俊秀的自然景观,富集了宗教文化、石刻文化、封禅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容易被大众关注和接受,也使得泰山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深入进行新媒体时代泰山文化的感知和保护研究,以推动泰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通过研究主流新媒体上的游客网络游记发现,游客对泰山文化的感知可以分为直观文化感知、登山具身体验以及情感价值构建三个层面。
(一)直观文化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游客主要作为旁观者角色,对泰山的历史文化及自然或人文景观获得感知,感知方式主要是通过视觉观看或者登山活动前通过书籍、网络资源等第三方媒介所获得,缺乏登山过程中沉浸式的具身体验,因此产生的往往只是直观或浅层的文化感知。
(二)登山具身体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提出了“具身的主体性”概念,强调人是积极的创造物,人的主体性是通过身体与世界的物理性互动而实现的,人类通过身体而存在于世界,也是通过身体知觉世界和拥有世界的。如泰山游客通过登山这一具身实践,可以创造和感知新颖非凡的感官体验、沉浸其中的畅爽体验和愉悦深刻的情感体验。如盘道攀登是游客在攀登游览泰山过程中最主要的物理性互动行为,盘道是步行登山的主要路径,在盘道登山过程中,游客通过将身体挑战和体力消耗转化为精神升华的体验模式实现文化感知和认同的内化,这一互动行为是进行情感价值构建的核心基础和起点,没有这种具身体验行为,自然崇拜、历史敬畏等情感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如游客在游记中描述道:“慢十八,已经爬不动了,一屁股直接坐地上休息。不紧不慢又十八,这一段路简直要人命了,爬完一段又一段,左弯右弯,抬头永远是台阶,这段路不知道休息了多少次”。
(三)情感价值构建。在游客登山过程中,攀登行为本身成为了文化感知的媒介并参与其中,登山时通过体力劳顿、时空变化等过程将身体痛苦转化为精神感悟,通过“苦行—顿悟”的体验模式产生了对自然与历史景观的敬畏和崇拜,这里的顿悟是指游客融入过程当中并与外物达成契合时内心世界的直接感受,是一种深层次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同时,部分游客又进一步完成自我情感实现和情感升华,强化了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文化感知转化为具身经验,形成“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辩证关系。除此之外,登山具身挑战和自然历史崇拜感还进一步激发了游客自我情感的实现和升华“此时旁边山顶上的人挥舞着五星红旗,太阳一出,雾露俱散,风烟俱净,天山红色,太阳将一身金黄的外衣披到山顶,盖在我的脸上,映在五星红旗上”。
二、泰山文化感知面临的问题
(一)泰山文化感知浅层化。新媒体传播具有“短平快”的特征,这容易导致文化传播与解读浅层化,使游客对泰山历史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很难真正把握其文化精髓和内涵。
(二)传播主体专业化程度低。新媒体平台中从事泰山文化传播的主体专业化程度低,缺少精通泰山文化又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得泰山文化传播的效果较差。
(三)游客数量增加带来的文化空间承载压力。新媒体带来的“流量效应”导致泰山游客数量大幅增加,过度拥挤的游人不仅降低文化体验品质,更加速了古建筑及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的损耗。
三、泰山文化感知保护策略
(一)数字化保护工程。开发AR智能导览系统并在泰山主要景区景点处设置,通过“虚拟导游”观看“封禅仪式动画”“石刻书法演变”等内容,讲述趣味历史故事,培育游客对泰山文化的深层感知。
(二)设立线上文化专题库。依托主流线上媒体平台建立“泰山文化知识库”,提供图文、音视频等文化素材,满足游客深度了解泰山文化的需求,减少对“网红攻略”的依赖。
(三)提供文化深度体验途径。与泰山文化专家学者合作,在小红书等主流新媒体推出“泰山文化”系列短视频,如“泰山石刻解读”“封禅礼仪溯源”等,引导游客更多关注文化内涵,深度体验泰山文化。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新媒体时代泰山文化空间感知与保护研究”编号(2023—WHLC—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