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杨可书
文章字数:178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2016年,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提出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概念,强调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新时代培育民族复兴伟力,必须厚植中华文化根脉,以文化自信自强照亮精神共富之路。
  一、文化自信自强的意蕴
  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发展形成的价值体系、精神内核与发展路径的深度认同,既体现为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信,更源自对其感召力、向心力、创造力的深刻认同与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化自信体现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社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并对其历史传承性与时代发展性有坚定信心,从而由内而外产生自豪感。文化自强是指在发展本国文化时,能够将其内在价值和外在实践相结合,对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推动自身文化体系的建设。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首先,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前提。只有充分认同本民族文化,才能够坚守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才能够在与其他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其次,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个社会能够一直坚守本国文化,能够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应对外来文化挑战,是因为本国的文化足够强大,具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它有五千年之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且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它能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又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形成了适合本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基本内涵
  精神是一个集人的思想、观念、心理和情绪等于一体的集合性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精神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观念性、意识性、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力量包括“能力”和“能量”,指能发挥某种作用。由此可得出“精神力量”为精神主体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并且产生某种效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秉持初心使命所形成的精神凝聚力和发展驱动力。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其领导力量,而人民是其主体力量。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必须持续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深入挖掘人民群众的创新智慧,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伟力。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汇集在一起的精神合力。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不仅是每个中国人民内心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是推动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民进步的精神动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对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以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自信自强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丰富文化供给、提升文化认同的关键路径。深度认同自身文化,可打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随,促使创作者立足本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延续了文化记忆,又满足了人民大众的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在于筑牢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根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于激发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活力。文化自信自强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并深刻嵌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一步一步推动着文化强国的实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文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战胜各种困难,成为他们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这种深植于他们内心的文化自信不断在实践中升级为文化自强,这种文化自信自强又加深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使得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