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我国党群关系的辩证统一
文章字数:1795
党群关系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本质体现,直接关联党的执政根基与国家发展全局。民主监督和党的领导,在我国的党群关系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事物。新时代背景下,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独立,民主监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确保政治方向;二者又互为前提,监督需以党的领导为保障,党的领导需以监督为合法性基础。这种关系遵循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通过“监督—领导—改进”的循环机制,推动党群关系在良性互动中巩固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政治保障。
一、存在于我国党群关系中的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
(一)民主监督: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民主监督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通过制度与技术双重路径发挥作用。在制度层面,我国构建了人大监督、政协协商、基层民主等多元监督体系。例如,人大通过执法检查确保权力依法运行,政协以协商式监督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通过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将监督嵌入基层治理流程,实现“民意—决策—反馈”的闭环。
(二)党的领导:政治引领的必然性与制度优势。从政治逻辑而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乃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建党原则,彰显于党的领导的全方位实践。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对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凸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这一制度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彰显。
二、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
我们在认识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区别看待,二者相互独立;又要坚持相互统一,认识到它们的同一性以及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坚持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才能使党群关系在“监督—领导—改进”的良性循环中渐入佳境。
(一)坚持区别看待:党的领导和民主监督各自具有独立性。首先,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就不能忽视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一根本性定位,决定了人民民主监督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必须始终置于党的全面领导框架之下,筑牢“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根基。党的领导为民主监督提供政治方向指引与制度保障,确保监督实践既体现人民意志,又契合国家发展大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也要坚持党在一切方针上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基调不能变。其次,要实现人民群众与执政党之间良好的政治契合与共识凝聚,就不能不重视民主监督。民主监督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是促进人民群众与执政党政治契合、凝聚发展共识的关键路径,既能推动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又能保障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这样宽松有序、民主公正的政治生态,能让人民群众有足够勇气对施政得失发表见解,拥有表达意见与诉求的顺畅渠道,从而对当前政治体制产生更高认同感,顺利实现人民群众与执政党之间的政治磨合。
(二)坚持统一并重: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具有统一性。坚持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对立统一,两者的存在互为前提。只有放手开展民主监督,才能够实现人民与党和谐相处;也只有积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够实现人民群众充分的民主监督。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民主监督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制度建设,为国家治理注入动力;实现群众对党的有效监督需激活民主主体性,赋予监督权力。党作为领导核心,既要引领发展方向,又要保障群众监督权利,做到听民声、办实事。二者相互依存,民主监督是科学执政的重要保障,党的领导为民主监督提供制度支撑,唯有协同共进,才能促进党群沟通顺畅,推动党群关系良性互动。
总之,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党对民主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既要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群众监督的组织优势,完善基层民主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多元协同机制;又要筑牢“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根基,通过制度化渠道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使民主监督成为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才能实现人民民主监督效能的最大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越性。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存在于我国党群关系中的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
(一)民主监督: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民主监督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通过制度与技术双重路径发挥作用。在制度层面,我国构建了人大监督、政协协商、基层民主等多元监督体系。例如,人大通过执法检查确保权力依法运行,政协以协商式监督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通过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将监督嵌入基层治理流程,实现“民意—决策—反馈”的闭环。
(二)党的领导:政治引领的必然性与制度优势。从政治逻辑而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乃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建党原则,彰显于党的领导的全方位实践。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对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凸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这一制度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彰显。
二、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
我们在认识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区别看待,二者相互独立;又要坚持相互统一,认识到它们的同一性以及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坚持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才能使党群关系在“监督—领导—改进”的良性循环中渐入佳境。
(一)坚持区别看待:党的领导和民主监督各自具有独立性。首先,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就不能忽视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一根本性定位,决定了人民民主监督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必须始终置于党的全面领导框架之下,筑牢“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根基。党的领导为民主监督提供政治方向指引与制度保障,确保监督实践既体现人民意志,又契合国家发展大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也要坚持党在一切方针上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基调不能变。其次,要实现人民群众与执政党之间良好的政治契合与共识凝聚,就不能不重视民主监督。民主监督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是促进人民群众与执政党政治契合、凝聚发展共识的关键路径,既能推动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又能保障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这样宽松有序、民主公正的政治生态,能让人民群众有足够勇气对施政得失发表见解,拥有表达意见与诉求的顺畅渠道,从而对当前政治体制产生更高认同感,顺利实现人民群众与执政党之间的政治磨合。
(二)坚持统一并重: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具有统一性。坚持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的对立统一,两者的存在互为前提。只有放手开展民主监督,才能够实现人民与党和谐相处;也只有积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够实现人民群众充分的民主监督。民主监督与党的领导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民主监督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制度建设,为国家治理注入动力;实现群众对党的有效监督需激活民主主体性,赋予监督权力。党作为领导核心,既要引领发展方向,又要保障群众监督权利,做到听民声、办实事。二者相互依存,民主监督是科学执政的重要保障,党的领导为民主监督提供制度支撑,唯有协同共进,才能促进党群沟通顺畅,推动党群关系良性互动。
总之,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党对民主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既要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群众监督的组织优势,完善基层民主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多元协同机制;又要筑牢“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根基,通过制度化渠道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监督权,使民主监督成为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才能实现人民民主监督效能的最大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越性。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