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从“封闭”到“共享”:数字技术赋能学校体育场馆转型路径探析
孙世龙
文章字数:1866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学校体育场馆作为重要公共资源,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广泛普及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载体。通过数字平台实现信息透明、智能调度与精准服务,增强了公众健身体验和参与度。数字化赋能正在助推学校体育场馆转型升级,推动其从传统管理向开放共享发展,成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数字技术赋能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的作用机制
  (一)信息公开的系统建设。在传统管理体系中,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预约规则等信息常常难以获取,群众健身“望馆兴叹”。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和移动端接口,使场馆运行信息公开透明。以“智慧体教地图”为例,平台集成各类学校体育资源,为群众提供精准导航、智能预约等功能,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体验。通过数据沉淀与算法调度,平台还能分析使用高峰、热力分布,为管理者提供科学运营参考。打破信息壁垒,不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也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和信任感。
  (二)运营成本的结构优化。物联网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正在重构场馆运营成本结构。在能耗方面,智能空调系统可根据室温、使用人数、时段特征动态调节运行状态,大幅节省能源支出。在人员配置上,无人值守门禁、智能灯光系统等也大幅减少了人工成本投入。与此同时,数据平台将场馆运行各类成本数据结构化呈现,有助于财政部门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资金补贴方案,进一步激发学校场馆开放积极性,形成“低投入、高效率”的服务新范式。
  (三)服务供给的精准转型。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服务体系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个性化需求。通过用户健身习惯、能力水平等大数据分析,数字平台可以为用户精准推送场馆课程、教练资源、运动建议等服务内容。这种精细化服务显著提升用户体验与满意度,增加用户粘性与使用频次。长远来看,服务精准化机制将重塑“用户-场馆”关系链条,使学校体育场馆不仅成为开放空间,更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支撑节点。
   二、学校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约束分析
  (一)资金投入有限,制约数字基础建设。学校体育场馆的数字化改造需要较大投入,但当前中小学校体育经费本就紧张,缺乏专项资金支持。部分地区虽有试点资金,但覆盖面小、持续性弱,难以支撑全面推广,导致许多学校只能“浅尝辄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管理分散,缺乏统筹协同平台。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涉及教育、体育、信息等多个部门,权责边界模糊,数据系统和业务平台缺乏协同联动,导致“多头建设、缺乏统筹”。同时,校内外用户需求差异大,缺乏资源整合枢纽,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闲置与服务不均等问题。
  (三)人才缺口大,运维能力不足。当前多数学校管理人员缺乏数字技术背景,难以胜任平台运维与数据管理等工作。高校体育专业课程对数字内容涉及较少,相关人才培养滞后,外包服务虽可补位,但也存在数据安全与长期运行风险。
  三、学校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
  (一)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智能化支撑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是学校体育场馆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支撑。学校应加快部署包括门禁系统、能耗控制、场地状态识别等在内的数字硬件设施,实现对场馆运行的自动识别、实时监测和智能反馈。同时,构建本地云边协同架构,提升数据处理速度与场景响应能力,为平台层提供稳定数据支撑。对于区域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而言,可通过“分级管理、统一调度”模型,实现各类校园场馆资源的统一接入、跨校共享与调度整合。
  (二)健全治理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与激励效能。制度协同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教育、体育、科技、财政等部门应形成合力,在政策引导、财政支持、资源整合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明确责任归属与考核激励机制。在财政支持层面,可试点“使用频率挂钩补助额度”的激励政策,引导场馆提升服务效能。在评估层面,应将用户满意度、服务响应率等指标纳入数字化场馆运营考核体系,推动场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服务”,形成运营机制上的正向激励。
  (三)加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管理队伍专业转型。场馆数字化对运营者提出更高复合能力要求。高校应结合数字体育、智能管理等学科资源,设立跨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兼具运动素养与技术理解力的人才。同时,搭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平台,通过典型场景训练,提升一线运营团队在平台操作、用户服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学校体育场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资源社会属性和健身公共服务属性的深度变革。未来,应持续推进平台建设、机制创新与服务优化,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实现由“封闭管理”向“智能共享”的跃迁,成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和核心支点。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