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基于“知行合一”的认知行为干预: 人工智能时代高中生德育心理研究
文章字数:1756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高中生面临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加剧、心理焦虑攀升的严峻挑战。本课题研究的人工智能时代下融合“知行合一”的德育心理建设,指在人工智能技术渗透教育生态的背景下,通过认知神经科学机制解析与智能技术介入,重构学生道德认知——行为转化路径的教育过程。研究旨在建立数据驱动、动态干预、脑机协同的智能德育生态系统,为新时代高中生德育心理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心理学;人工智能;高中生;认知行为干预
现阶段的高中生身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洪流中,而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出现的抑郁症、自杀比例呈现出让人忧心的上升趋势,这些孩子已被心理学研究者定义为“焦虑的一代”,这些身处心理困境中的一代学生迫切需要学会应对困境的策略。本研究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应对焦虑,走出心灵困境,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让学生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首先,本研究针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高中生的道德认知——行为转化机制研究,重点关注神经可塑性与认知行为系统的交互影响,区别于传统德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双螺旋赋能模型”,其核心特征包括:数据驱动、动态干预与脑机协同,“即运用神经反馈技术优化道德决策神经回路,构建智能德育生态系统理论,并运用5A德育框架理论模型支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1]”。
其次,构建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知行合一”干预框架。““知行合一”是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思想,强调只有做到认知与行动的统一,才能构建正确的心理图式[2]”。通过建构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三阶干预框架”:认知重塑、行为矫正、神经强化,通过脑电神经反馈增强前额叶调控功能,寻找回归问题本质的解决路径。
再次,“探索影响高中生自我认识的方法[3]”。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探究“自我概念与行为中的自我”,同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位于大脑中央沟的一条神经通路,即“内侧前额叶”在思考自我时所起的作用。“这种自我概念的探源就是“自我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会影响我们感知、回忆和评价自己的方式以及自我概念的判断[4]”。但是,相关领域研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现有德育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人工智能时代下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二是智能德育工具与认知行为干预缺乏深度融合,三是传统问卷法无法捕捉动态道德决策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对自我认知的影响极大,高中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即已经形成心理自我[5]”。本研究根据本校学情和本人班主任工作经历拟定,来指导现在和今后的实践。“研究通过知行合一的认知行为干预,即基于强化学习理论,整合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与行为认知,在开展学生活动中进行实际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行为矫正的正向强化[6]”。同时辅助通过AI情感计算引擎,实时分析认知行为偏差并提供适应性的正向反馈。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引导教育过程中力求读懂孩子的心,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中学生的德育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上。通过研究实践活动中方向性的引导,“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先读懂自己,看到自己成长中的内在力量和潜力,做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人[7]”。进而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心里打开“自主认知”“自主规划”和“自主学习”的按键,开启正向循环的人生模式。
本研究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科学、人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美学、脑神经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疏引当下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阻”和“堵”。“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特殊性,而人工智能时代下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显得尤为急迫[8]”。通过以自驱力来提升成绩,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精华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3]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2007,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邱炳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001,科学出版社。
[5]樊登《读懂孩子的心》,2019,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6]吴学刚《自驱型成长》,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7]沈苑,汪琼.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伦理考量——从教育视角解读欧盟《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04):18-34+184.
[8]聂玥.数字时代背景下公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运筹与模糊学,2023,13(6):7559-7564.
作者单位:东北育才悲鸿美术学校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心理学;人工智能;高中生;认知行为干预
现阶段的高中生身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的洪流中,而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中表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出现的抑郁症、自杀比例呈现出让人忧心的上升趋势,这些孩子已被心理学研究者定义为“焦虑的一代”,这些身处心理困境中的一代学生迫切需要学会应对困境的策略。本研究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应对焦虑,走出心灵困境,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让学生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首先,本研究针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高中生的道德认知——行为转化机制研究,重点关注神经可塑性与认知行为系统的交互影响,区别于传统德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双螺旋赋能模型”,其核心特征包括:数据驱动、动态干预与脑机协同,“即运用神经反馈技术优化道德决策神经回路,构建智能德育生态系统理论,并运用5A德育框架理论模型支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1]”。
其次,构建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知行合一”干预框架。““知行合一”是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思想,强调只有做到认知与行动的统一,才能构建正确的心理图式[2]”。通过建构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三阶干预框架”:认知重塑、行为矫正、神经强化,通过脑电神经反馈增强前额叶调控功能,寻找回归问题本质的解决路径。
再次,“探索影响高中生自我认识的方法[3]”。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探究“自我概念与行为中的自我”,同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位于大脑中央沟的一条神经通路,即“内侧前额叶”在思考自我时所起的作用。“这种自我概念的探源就是“自我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会影响我们感知、回忆和评价自己的方式以及自我概念的判断[4]”。但是,相关领域研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现有德育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人工智能时代下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二是智能德育工具与认知行为干预缺乏深度融合,三是传统问卷法无法捕捉动态道德决策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对自我认知的影响极大,高中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即已经形成心理自我[5]”。本研究根据本校学情和本人班主任工作经历拟定,来指导现在和今后的实践。“研究通过知行合一的认知行为干预,即基于强化学习理论,整合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与行为认知,在开展学生活动中进行实际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行为矫正的正向强化[6]”。同时辅助通过AI情感计算引擎,实时分析认知行为偏差并提供适应性的正向反馈。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引导教育过程中力求读懂孩子的心,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中学生的德育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上。通过研究实践活动中方向性的引导,“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能先读懂自己,看到自己成长中的内在力量和潜力,做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人[7]”。进而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心里打开“自主认知”“自主规划”和“自主学习”的按键,开启正向循环的人生模式。
本研究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科学、人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美学、脑神经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疏引当下青春叛逆期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阻”和“堵”。“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特殊性,而人工智能时代下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显得尤为急迫[8]”。通过以自驱力来提升成绩,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精华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3]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2007,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邱炳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001,科学出版社。
[5]樊登《读懂孩子的心》,2019,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6]吴学刚《自驱型成长》,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7]沈苑,汪琼.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伦理考量——从教育视角解读欧盟《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04):18-34+184.
[8]聂玥.数字时代背景下公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运筹与模糊学,2023,13(6):7559-7564.
作者单位:东北育才悲鸿美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