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党建引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潘世忠
文章字数:1735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一定群体内成员的认同和归属,同时具备一定的情感纽带,进而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强调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嵌入、吸纳、服务、动员的引领方式,对于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政党嵌入:凝聚共识以构筑共同情感纽带。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聚合不同群体或个人的共识,构筑一定的共同情感纽带,进而促进形成共同体的基础。农村地区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自觉地形成了共同体,具备了较多的共识,而城市社区由于快节奏生活等原因,依靠社会自主行为难以在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因此,需要政党力量的介入。通过政党嵌入凝聚共识,构筑共同体情感纽带的基本逻辑是党组织运用自身政治优势,在各大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中通过提供资源、施加影响力等方式完成嵌入,进而展开宣传动员等,提升居民政治意识,重塑社区责任,强化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建共治和谐社区的价值共识,形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区发展共同情感纽带。具体举措包括在社区内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党组织进驻、发动党员联系群众、举办社区党群活动等。
  政治吸纳:整合资源以搭建社会共治平台。政治吸纳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对于非政党和非政府力量的吸收,包含对个体、组织的吸纳以及诉求、意见建议等的吸纳。通过政治吸纳,可以广泛实现村(居)民的诉求表达,实现不同资源与力量的聚合,进而倒逼党和政府为不同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搭建共治平台。而其前提是各级党组织对不同资源主体的吸纳。其具体方案为搭建社会治理共治平台,通过运用党的政治影响力吸收专业社会组织、企业代表、乡贤精英、各民族代表、宗教代表、村(居)民等进入到治理平台(这一平台可以是微信民主评议群、村(居)民评议会、专设的协同共治中心等),制定和明确相应的参与治理的准入条件和参与治理规则,同时明确权责义务,引导其在相应的网格区履行责任,进而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
  公共服务:精准治理以消除主体价值隔阂。公共服务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包含了党组织提供的相关支持。一方面,推进精准治理。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对象展开具体的专项治理,划定责任主体职责,强调谁出问题谁负责,避免互相的推诿扯皮而导致不同价值的集中冲突,降低后期治理成本。另一方面,提供广泛均等的公共服务。面对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强调政策、资源下沉,大力发展城乡交通,最大程度保证农村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此外,党组织在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要求下,需要主动融入农村、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资源支持、咨询建议、对点帮扶等服务,进而聚合不同的价值,寻找多元价值的最大公约数,规避冲突,凝聚合力。
  社会动员:提升效能以激发群众创造活力。党组织的社会动员是通过与人民群众建立互动渠道,引导群众共同参与,进而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群众的积极性,围绕治理目标,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农村地区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在社会治理上具有更多的共识,更容易展开社会动员,在涉及村庄整体利益的问题上,党组织主要将治理目标、村庄利益、民族习俗进行适当的融合,或者借助村庄民俗活动实现社会动员,更能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更能快速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与激发创造活力。对于城市地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在社会动员上:一是强调社会治理目标精细化。二是应用数字政府服务平台,便捷服务方式和渠道,提高服务效率,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三是定期开展区域性的专项治理,明确群众参与的责任与奖励机制。四是发挥党员组织优势,常态化开展“双报道”等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五是加强社会治理宣传,提升周知度,增强群众参与和社会治理意识。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聚合城市地区的本地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游客的共识,强调不同主体的主人公地位,提升参与治理的获得感,进而激发其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创造活力。
  基金项目:2025年度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课题“固边稳边兴边视角下提升党建引领抵边地区社会治理效能的路径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2025YNDXXT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