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一融五强”特色党建品牌创建研究 ——以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为例
文章字数:1784
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稳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品牌创建工作质量。 [1]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通过“党建+育人育才、党建+业务工作、党建+教师培养、党建+理论宣讲、党建+社会服务”形式,打造“一融五强”的特色支部。
一、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强德育,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理论铸信仰”“党建带团建”“教师进班级”等全方位的“党建+育人育才”形式,将课堂主渠道显性作用和第二课堂隐性作用有机统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强创新,做教学科研的突击队。坚持政治引领,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党支部,通过“一带动三结合”的“党建+业务工作”形式,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党建、学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学习相结合、党建研究与教研科研相结合、支部引领与团队建设相结合,达到“同频共振,互融共进”。
(三)强队伍,做教师培养的孵化器。坚持党员教育与教师培养相结合,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一中心四导向”的“党建+教师培养”形式,聚焦青年教师成长,将“党建铸魂、政治引领、师德护航、师能提升”作为目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四)强实践,做志愿服务的轻骑兵。坚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通过“一主多元”的“党建+志愿服务”形式,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主线,发挥教师理论和学生专业优势,实现服务、内容、形式、成效多元化。将“党建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融入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二、主要做法
(一)政治引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党支部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学校、企业、社区等一线,通过“一主线、两载体、三结合”的党建模式,即以宣传、阐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吉医红色先锋理论宣讲团、志愿服务团队”为载体;将校内理论宣讲和校外理论宣传相结合、党支部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线上价值引领与线下志愿服务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突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导向,实现了党支部的高质量发展。
(二)夯实基础,筑牢组织建设根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突出内容政治性、创新性、学理性,增强载体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强化考评科学性、系统性、能动性;持续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教育,坚持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按期规范做好换届工作,不断把党支部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三)坚守使命,着力培育时代新人。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新时代“六要”思政课教师为标准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通过“两带一帮扶”,即“党建带团建”“支部带班级”“党员结对帮扶”,加强党建对育人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强化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严格落实班会制度,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以“制定学期计划”“端正学习态度”“总结学习成果”为题召开班会;严格落实学生座谈制度,通过谈话及时协助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定期开展“青马工程”“筑梦班”理论宣讲,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持续开展常态化帮扶工作,使得学生有困难找支部、有问题找党员。打造思想全程指导,学习全程监督,发展全程扶持,生活全程关心的多维度育人体系。
(四)突出重点,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第一,增强政治素养,筑牢理想信念。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有效防止各类错误思想文化侵蚀,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第二,提高理论素质,夯实理论功底。通过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第三,提升应变能力,增强教学技能。选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党员组成导师团队,对青年党员提供“一对一”“一对多”指导,提升其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宗,熊驰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探究[J].办公室业务,2023(1):40-42.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医药学院2023年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一融五强”特色党建品牌创建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为例(编号:2024DJSZ03);吉林省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以“三地三摇篮”为例(编号:2024DJSZ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孙丽君系本文通讯作者
一、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强德育,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理论铸信仰”“党建带团建”“教师进班级”等全方位的“党建+育人育才”形式,将课堂主渠道显性作用和第二课堂隐性作用有机统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强创新,做教学科研的突击队。坚持政治引领,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党支部,通过“一带动三结合”的“党建+业务工作”形式,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党建、学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学习相结合、党建研究与教研科研相结合、支部引领与团队建设相结合,达到“同频共振,互融共进”。
(三)强队伍,做教师培养的孵化器。坚持党员教育与教师培养相结合,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一中心四导向”的“党建+教师培养”形式,聚焦青年教师成长,将“党建铸魂、政治引领、师德护航、师能提升”作为目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四)强实践,做志愿服务的轻骑兵。坚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带领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通过“一主多元”的“党建+志愿服务”形式,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主线,发挥教师理论和学生专业优势,实现服务、内容、形式、成效多元化。将“党建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融入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二、主要做法
(一)政治引领,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党支部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学校、企业、社区等一线,通过“一主线、两载体、三结合”的党建模式,即以宣传、阐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吉医红色先锋理论宣讲团、志愿服务团队”为载体;将校内理论宣讲和校外理论宣传相结合、党支部活动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线上价值引领与线下志愿服务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突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导向,实现了党支部的高质量发展。
(二)夯实基础,筑牢组织建设根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突出内容政治性、创新性、学理性,增强载体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强化考评科学性、系统性、能动性;持续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教育,坚持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按期规范做好换届工作,不断把党支部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
(三)坚守使命,着力培育时代新人。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以新时代“六要”思政课教师为标准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通过“两带一帮扶”,即“党建带团建”“支部带班级”“党员结对帮扶”,加强党建对育人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强化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严格落实班会制度,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分别以“制定学期计划”“端正学习态度”“总结学习成果”为题召开班会;严格落实学生座谈制度,通过谈话及时协助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定期开展“青马工程”“筑梦班”理论宣讲,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持续开展常态化帮扶工作,使得学生有困难找支部、有问题找党员。打造思想全程指导,学习全程监督,发展全程扶持,生活全程关心的多维度育人体系。
(四)突出重点,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第一,增强政治素养,筑牢理想信念。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有效防止各类错误思想文化侵蚀,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第二,提高理论素质,夯实理论功底。通过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第三,提升应变能力,增强教学技能。选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党员组成导师团队,对青年党员提供“一对一”“一对多”指导,提升其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宗,熊驰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探究[J].办公室业务,2023(1):40-42.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医药学院2023年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一融五强”特色党建品牌创建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党支部为例(编号:2024DJSZ03);吉林省红色文化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以“三地三摇篮”为例(编号:2024DJSZ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孙丽君系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