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探析中华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互动关系
杨雨欣
文章字数:1779
  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深度耦合的良性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机制既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又回应着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是理解多民族国家治理逻辑的核心密钥。深入剖析二者的互动规律,对于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方面,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其一,中华文化认同通过价值共鸣形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形成了一系列超越地域与族群界限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理念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构成了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正如大一统并非简单的疆域统一,更表示“四海一家”的共同体意识,这种价值认同超越了地域、民族的界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深层精神纽带。当各民族成员对这些价值产生共识,便会自发形成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归属感。其二,中华文化认同通过史脉相融构建共同体的联合记忆。中华文化认同包含对共同历史的认知与认同,这种认知通过史书典籍、民间传说、考古发现等多种载体代代传递。从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史,到抗日战争中各民族团结协作抵御外侮的抗争史,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筚路蓝缕、共同建设国家的发展史,中华文化基因中所蕴含的共享性,不仅使各族群众都能在历史叙事中找到“我们是谁”的共同答案,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锚点,为共同体的延续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撑。其三,中华文化认同通过情感联结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文化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语言、艺术、习俗等形式,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密码。虽然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所不同,但都包含着对团圆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各民族在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中感受到共通的情感体验,便会产生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共鸣。这种基于文化的情感联结,能够有效消解隔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文化认同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其一,共同体意识通过方向引领赋予中华文化认同时代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共同,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扎根于亿万中华儿女心中的“认同”是根基,而“共同”赋予了新时代下应有的具象的新表征,更加强调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更加强调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有共同的利益联结、共同的命运担当。将中华文化认同从传统形态升华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现代形态,使其既能扎根历史土壤,又能回应现实挑战,并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其二,共同体意识通过纲举目张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维度,避免了文化认同的碎片化与片面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文化认同明确了整体性。它强调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叠加或机械拼凑,而是各美其美基础上的美美与共,既反对将某一民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也反对以多元为由否定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这种边界廓清,有助于在复杂的文化生态中,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共同性的认知。其三,共同体意识通过实践形态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落地生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实现,而这些实践又反过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不仅便利了各民族交往,更让各民族成员在使用共同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典籍、思想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打破了中华文化认同的抽象性,使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体验,推动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既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协同发展,更依赖于全体中华儿女拥有共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文化认同为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滋养,共同体意识为文化认同指引发展方向。二者的良性互动,既是破解当前民族工作中价值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面对多元文化与价值林立的挑战,需要推动“文化认同培育”与“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深度融合。各民族成员既能自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从而自觉维护和巩固共同体意识;既能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又能胸怀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就能实现文化聚魂与共同体固本的双重目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