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素养提升策略
文章字数:1740
数字化教育教学素养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运用数字技术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它不仅仅是对数字工具和技术的简单掌握,更是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能力。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中小学教师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而需要从教师个人、学校到教育管理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保障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素养有效提升。
一、教师个人要积极更新自身数字素养。首先,克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抵触情绪,进行数字素养的自我培养。中小学教师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应主动克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时刻关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注重自身数字化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习数字化教学相关的课程,订阅教育类的专业期刊和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的教育资讯和教学案例。
其次,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师要将数字知识和技能渗透到日常实际教学中,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运用数字化教学的能力。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延展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自主性,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最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定期对自身的数字化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形成教学反思日记和教学案例,通过教学交流群、教学研讨会或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学校层面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首先,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强化教师数字教学意识和技能。学校作为教学主体单位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师开展分层培训,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字化教学的魅力,强化数字意识和技能。对于基础薄弱的教师,开展基础数字化技能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资源查找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提供新兴技术应用培训,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其次,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运用数字化教学动力。学校可以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在数字化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对积极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教师予以倾斜。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如推荐参加高级别的教学研讨会、培训课程等。
最后,完善软硬件设施,保障数字化教学有效开展。学校要加大对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一方面完善数字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引入前沿技术,为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建立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定期对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为教师提供稳定、高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三、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关键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出台数字化教育相关政策。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为数字化教学设备更新和数字化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缩小地区间的数字化教育差距。另一方面,制定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素养。
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教育管理部门应整合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组织专家团队对资源进行筛选和审核,确保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供教师免费下载和使用。
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广数字化改革成果。不仅关注教师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更要注重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数字化教学竞赛、教学改革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项目,及时总结并推广数字化改革成效,为教师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基础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素养已然成为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但是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渭南师范学院
一、教师个人要积极更新自身数字素养。首先,克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抵触情绪,进行数字素养的自我培养。中小学教师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应主动克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时刻关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注重自身数字化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习数字化教学相关的课程,订阅教育类的专业期刊和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的教育资讯和教学案例。
其次,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教师要将数字知识和技能渗透到日常实际教学中,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运用数字化教学的能力。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延展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自主性,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最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定期对自身的数字化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形成教学反思日记和教学案例,通过教学交流群、教学研讨会或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学校层面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支持环境。首先,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强化教师数字教学意识和技能。学校作为教学主体单位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师开展分层培训,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数字化教学的魅力,强化数字意识和技能。对于基础薄弱的教师,开展基础数字化技能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资源查找等;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提供新兴技术应用培训,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其次,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运用数字化教学动力。学校可以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在数字化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对积极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教师予以倾斜。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如推荐参加高级别的教学研讨会、培训课程等。
最后,完善软硬件设施,保障数字化教学有效开展。学校要加大对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一方面完善数字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引入前沿技术,为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建立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定期对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为教师提供稳定、高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三、教育管理部门应发挥关键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首先,在政策制定上,出台数字化教育相关政策。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为数字化教学设备更新和数字化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缩小地区间的数字化教育差距。另一方面,制定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体系,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素养。
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教育管理部门应整合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组织专家团队对资源进行筛选和审核,确保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供教师免费下载和使用。
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广数字化改革成果。不仅关注教师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更要注重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数字化教学竞赛、教学改革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项目,及时总结并推广数字化改革成效,为教师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基础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育教学素养已然成为时代赋予的紧迫任务,但是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