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党的治边方略历史传承与新时代创新发展
杨军
文章字数:1807
   一、党的治边方略的红色基因与制度奠基
  党的治边方略根植于革命烽火与建设初期的实践。革命战争年代,党在艰苦条件下即开始对民族问题的探索。长征途经少数民族聚居区,“彝海结盟”等实践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创举,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边疆治理提升至战略高度。1954年宪法庄严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此制度设计既保护了少数民族自治权利,又捍卫了国家统一与中央权威,成为党治边方略的关键部分,实际操作中,党依靠民族识别、社会改革、干部培养等关键步骤,慢慢冲破既有体制框架,促使边疆地区完成治理现代化转型,国家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大改进了边疆地区的交通状况,给其持续发展赋予了强大助力,这个时期制订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本方针,渐渐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系,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与制度根基。
  二、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为边疆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复杂挑战。全球化浪潮下,边疆成为开放前沿,跨境合作与人员往来频繁,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维护国家安全、防范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一方面,经济差距问题凸显。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边疆与东部沿海发展差距曾有所扩大,影响群众获得感。另一方面,境内外“三股势力”借民族、宗教问题煽动分裂,危害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此外边疆生态环境脆弱,怎样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成了时代课题,这些新情况急切需要党的治边方略在继承中创新突破。
   三、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高度,洞察国内外形势与边疆实际,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的治边方略实现历史性飞跃。
  擘画蓝图,确立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深刻阐述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核心要义。旗帜鲜明强调“治国必治边”战略思想,将边疆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中谋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深化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实践,推动边疆地区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起党建引领、系统治理、法治保障、民生为本的治边新格局,为新时代边疆治理提供根本指针。
  聚焦发展,夯实长治久安根基。新时代方略将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置于突出位置。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西藏、新疆等地建设重大项目,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精准发展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边境贸易等产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绝对贫困问题,为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构筑屏障,捍卫国家核心利益。面对复杂安全形势,新时代方略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底线。坚决依法打击分裂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大力推进边境安全能力建设,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构筑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确保边疆固若金汤。
  促进交融,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弘扬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守护生态,铺展永续发展画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边疆治理。在西藏实施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守护“世界净土”;在内蒙古推进“三北”防护林等重大工程,筑牢北方生态屏障;在云南等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边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从“彝海结盟”的血脉相连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奠基,从改革开放的发展探索到新时代“治国必治边”的战略擘画,党的治边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根本性问题,其强大生命力、指导力和实践伟力已在广袤边疆得到充分验证。展望未来,在党的治边方略指引下,祖国万里边疆必将更加稳固安宁,各族儿女必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中携手并肩,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壮丽边疆篇章!
  作者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