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边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文章字数:2080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边疆是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屏障,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璀璨地带,更是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支点。其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边疆长治久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命题。近年来,我国边疆地区在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文化认同等领域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模式。本文结合云南、内蒙古、广西等地的实践经验,试从组织基础、治理效能、精神纽带三个维度,探讨边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党建引领:筑牢边疆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
边疆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强化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机制,边疆地区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
一是组织体系的全覆盖与精细化。云南临沧市在边境线上实现抵边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全覆盖,推行“五级段长制”和“党员中心户”机制,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通过“双语”政法干警培训和“佤族老支书宣讲团”等举措,党的政策以群众语言直达边境一线,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体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则通过网格化“微治理”,将边境牧区划分为940个网格,配备1.6万名网格员,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并通过“智慧党建”平台提升治理精准度。这些实践表明,党组织的精细化布局是边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保障,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也增强了边疆社会的凝聚力。
二是党建引领与边疆发展的深度融合。边疆党组织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过“五级书记抓边防”机制,统筹推进强边固防与兴边富民,在边境地区建成7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和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临沧市班洪乡班坝村与边防连队共建“联合党支部”,将守边固防与产业发展结合,形成“戍边+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些实践印证了“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治理逻辑。
二、多元共治:激发边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边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通过法治保障、德治浸润、自治赋能,边疆地区构建起“法治为纲、德治润心、自治固本”的治理生态。
一是法治护航与德治浸润的结合。云南临沧设立“火塘调解室”“双语法庭”,培养“法律明白人”,推动边境诉讼案件持续下降;内蒙古巴彦淖尔通过“五方联调”机制(司法所、派出所、草原监理站、嘎查村、驻地企业)化解草场确权、生态保护等矛盾,实现纠纷就地化解决。同时,两地通过“醒酒行动”预防涉酒案件、开展“联户结对”等德治实践,将法治刚性约束与道德柔性引导相结合,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治理格局。
二是群众自治与数字赋能的联动。边疆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群众参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坝村通过“自然村长”下沉基层,收集民情、调解矛盾、促进产业振兴,激发群众自治热情。内蒙古则依托“智慧广电”项目,开通远程放牧、网上政务等功能,让牧民足不出户享受公共服务;云南马关县通过“院坝会”“火塘会”收集群众诉求,构建“群众提议—理事会商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审批—共建小组承接”的闭环流程,实现治理需求与政策供给的精准对接。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了地理阻隔,使边疆基层治理更具时代适应性。
三是边疆基层治理的地方性知识创新。各地在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理智慧。怒江州创新“玛腊调解”“达比亚调解”等民族调解模式,将傈僳族传统习惯法与现代法治结合,96%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临沧市布朗族“哨兵”制度、佤族“木鼓文化”治理机制,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强化了守边责任。这种“在地化”治理策略,为边疆稳定提供了文化支撑。
三、文化认同:构建边疆基层治理的精神纽带
边疆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宣传教育,边疆地区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
一是红色资源与历史记忆的活化。云南临沧依托班洪抗英遗址园等红色资源,建成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司岗里之恋》等文艺作品讲述爱国故事;内蒙古巴彦淖尔组建“马背宣讲团”,将党的政策与民族历史结合,增强群众“五个认同”。这些实践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文化符号,使边疆群众在文化浸润中筑牢“国家意识”。
二是民族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边疆基层治理注重民族文化保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云南佤族木鼓房、傣族文化传习所等民族文化阵地的建设,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载体;内蒙古通过“智慧广电”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引导牧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云南马关县将民族团结融入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民族文化广场、非遗传习所等阵地,实现治理与文化双提升。这种融合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强化了国家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
三是文化认同与边疆安全的内在统一。文化认同的深化有效维护了边疆安全稳定。怒江州通过“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在抵边村寨打造精神文化阵地,使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强化国家意识;临沧市将“抗洪抗英”史实转化为教育资源,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这些实践表明,文化认同的构建能够从根源上消解分裂思想,筑牢边疆安全的心理防线。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党建引领:筑牢边疆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
边疆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强化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机制,边疆地区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
一是组织体系的全覆盖与精细化。云南临沧市在边境线上实现抵边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全覆盖,推行“五级段长制”和“党员中心户”机制,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通过“双语”政法干警培训和“佤族老支书宣讲团”等举措,党的政策以群众语言直达边境一线,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防控体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则通过网格化“微治理”,将边境牧区划分为940个网格,配备1.6万名网格员,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并通过“智慧党建”平台提升治理精准度。这些实践表明,党组织的精细化布局是边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保障,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也增强了边疆社会的凝聚力。
二是党建引领与边疆发展的深度融合。边疆党组织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过“五级书记抓边防”机制,统筹推进强边固防与兴边富民,在边境地区建成7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和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临沧市班洪乡班坝村与边防连队共建“联合党支部”,将守边固防与产业发展结合,形成“戍边+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些实践印证了“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治理逻辑。
二、多元共治:激发边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边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通过法治保障、德治浸润、自治赋能,边疆地区构建起“法治为纲、德治润心、自治固本”的治理生态。
一是法治护航与德治浸润的结合。云南临沧设立“火塘调解室”“双语法庭”,培养“法律明白人”,推动边境诉讼案件持续下降;内蒙古巴彦淖尔通过“五方联调”机制(司法所、派出所、草原监理站、嘎查村、驻地企业)化解草场确权、生态保护等矛盾,实现纠纷就地化解决。同时,两地通过“醒酒行动”预防涉酒案件、开展“联户结对”等德治实践,将法治刚性约束与道德柔性引导相结合,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治理格局。
二是群众自治与数字赋能的联动。边疆基层治理的活力源于群众参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坝村通过“自然村长”下沉基层,收集民情、调解矛盾、促进产业振兴,激发群众自治热情。内蒙古则依托“智慧广电”项目,开通远程放牧、网上政务等功能,让牧民足不出户享受公共服务;云南马关县通过“院坝会”“火塘会”收集群众诉求,构建“群众提议—理事会商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审批—共建小组承接”的闭环流程,实现治理需求与政策供给的精准对接。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打破了地理阻隔,使边疆基层治理更具时代适应性。
三是边疆基层治理的地方性知识创新。各地在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理智慧。怒江州创新“玛腊调解”“达比亚调解”等民族调解模式,将傈僳族传统习惯法与现代法治结合,96%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临沧市布朗族“哨兵”制度、佤族“木鼓文化”治理机制,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强化了守边责任。这种“在地化”治理策略,为边疆稳定提供了文化支撑。
三、文化认同:构建边疆基层治理的精神纽带
边疆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宣传教育,边疆地区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
一是红色资源与历史记忆的活化。云南临沧依托班洪抗英遗址园等红色资源,建成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司岗里之恋》等文艺作品讲述爱国故事;内蒙古巴彦淖尔组建“马背宣讲团”,将党的政策与民族历史结合,增强群众“五个认同”。这些实践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文化符号,使边疆群众在文化浸润中筑牢“国家意识”。
二是民族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边疆基层治理注重民族文化保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云南佤族木鼓房、傣族文化传习所等民族文化阵地的建设,既传承了非遗技艺,又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载体;内蒙古通过“智慧广电”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引导牧民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云南马关县将民族团结融入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民族文化广场、非遗传习所等阵地,实现治理与文化双提升。这种融合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强化了国家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
三是文化认同与边疆安全的内在统一。文化认同的深化有效维护了边疆安全稳定。怒江州通过“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在抵边村寨打造精神文化阵地,使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强化国家意识;临沧市将“抗洪抗英”史实转化为教育资源,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这些实践表明,文化认同的构建能够从根源上消解分裂思想,筑牢边疆安全的心理防线。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