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大数据赋能国有企业纪委监督 执纪问责能力提升研究
王宗纲
文章字数:1823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国有企业纪委监督执纪问责作为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构成,正遭遇传统监督框架下信息碎片化导致的协同困境、线索识别滞后引发的处置被动等结构性矛盾。而数字技术对生产关系与治理逻辑的重构,使大数据的穿透性分析能力成为破解困局的新路径,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分散信息的智能聚合、异常行为的算法预警、问责链条的技术追溯等工具革新层面,还在于推动监督形态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范式转换,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实证的方法革新,从单点监督到系统治理的维度拓展。这种变革超越了技术应用本身,正在重塑国有企业监督执纪问责的底层运行机制,重构其实践展开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一体化监督数据平台,整合分散信息
  国有企业纪委可立足系统性数据治理,构建一体化监督数据平台,数据可包括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家庭关系情况、家庭财产状况等信息,以及企业内部财务、采购、销售、人力资源、工程项目建设等核心业务数据。可针对ERP系统、OA办公平台、业务管理软件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异构系统,明确各数据源的数据权属与流转路径,开发标准化数据接口与转换工具,实现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兼容接入。同时,通过与政府纪检监察机构现有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兼容接入,可以人工录入纪检监察人员实地调查走访和互联网检索的信息,实现信息多元化和完整性。开发时可嵌入数据清洗引擎,通过设定规则自动校验数据完整性、一致性与逻辑性,确保接入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功能架构上可采用仓储层、处理层与应用层三级架构,仓储层负责国有企业内部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处理层借助ETL工具完成数据转换与聚合,应用层则开发多维度查询、关联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模块。通过建立数据更新联动机制,与业务系统形成实时同步通道,保障监督数据与业务数据的时效性;建立数据质量管理看板,实时监控数据质量指标,并预留与外部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端口,为跨主体协同监督提供支撑。
  二、运用智能算法模型,强化异常行为识别预警
  国有企业纪委可运用智能算法模型,搭建覆盖企业运营全流程的风险识别体系,针对不同监督场景设计差异化模型架构。如资金管理层面,基于资金流向、支付频率、交易对手等维度构建异常交易识别模型,借助聚类算法确立正常交易基线,对偏离度超标的资金操作即时触发预警;物资采购环节,提取供应商资质、报价波动、中标频次等特征,通过关联规则算法挖掘围标串标、虚假采购等潜在风险;工程项目建设方面,模型开发必须联合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梳理监督规则,将隐性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算法参数,采用半监督学习融合有标签历史案例与无标签正常业务数据,以提升模型泛化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发预警分级响应模块,按风险等级自动推送至相应层级监督人员,配套预警处置台账记录核查过程与结果,形成集模型预警、分级处置、结果反馈于一体的持续改进闭环,保证算法模型适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业务模式的动态变化。
   三、建立数据驱动的问责全流程追溯机制
  国有企业纪委应建立数据驱动的问责全流程追溯机制,将执纪问责各环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数据节点。线索处置阶段,需记录问题线索来源、反映对象(身份)及反映的具体问题,通过唯一编码关联相关业务数据形成数据包;初步核实环节,同步录入人员、方案及关键证据,借助时间戳技术标记操作节点,使核实过程的时间链条清晰可查;立案审查阶段,需搭建电子证据链管理模块,以支持文档、音频、视频等各类证据及文书的上传与关联,实现证据固化以防止篡改与丢失;处分决定环节,要记录处分依据、审批流程及处分决定送达、执行情况,关联相关法律、党纪法规与企业制度条款生成合规性校验记录;整改落实阶段,则需将整改要求拆解为可监测的量化指标,设置自动比对功能,定期抓取相关业务数据与指标基准值进行差异分析,对超期未完成事项触发提醒。此外,还可开发全流程可视化图谱,以直观展示各环节流程、进度与关联关系,向监督主体实时推送节点超时预警,并通过数据穿透技术回溯任一环节的操作详情与原始依据,确保问责过程的规范性与可追溯性。
  四、结语
  大数据赋能国有企业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积极构建数字纪检监察体系,搭建一体化监督数据平台整合分散信息,运用智能算法模型强化异常行为识别预警,建立数据驱动的问责全流程追溯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能力,是国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供水(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