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人工智能迈向“绿色时代”的法治路径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AI治理新范式
王思懿
文章字数:1831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算力需求激增带来的高能耗问题日益凸显,AI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通过法治路径推动AI迈向“绿色时代”,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治理新范式,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法学研究前沿,探讨绿色原则在AI治理体系中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为实现“科技向绿”的未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AI高耗能困境:绿色治理的紧迫性
  近年来,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迅猛发展,但其背后依赖的海量算力带来了严峻的环境挑战。研究表明,训练一个大型AI模型,其碳排放量相当于五辆传统燃油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总量。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模型投入实际应用后,持续的推理运算还将产生长期的能源消耗。我国“东数西算”工程虽优化了算力布局,部分地区仍存在数据中心重复建设、电力浪费等问题。AI的环境代价主要体现在高能耗算力依赖(芯片制造、数据中心运行加剧碳排放)和资源分配失衡(局部算力过剩与生态负荷矛盾)。
  目前,AI治理体系多聚焦技术安全,却缺乏绿色原则的制度化嵌入。仅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外部规范难以推动AI产业低碳转型,亟须在AI立法中明确绿色原则,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规则,从源头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法治基石:绿色原则的三大核心功能
  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绿色原则的立法经验,AI治理体系中的绿色原则应超越“宣示性条款”定位,发挥实质规范功能。这一制度设计需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法律体系衔接维度。应当建立环境法、能源法与AI特别法之间的协同机制,将抽象的生态保护要求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例如在涉及人工智能规范中设置“绿色AI”转致条款,直接援引环境法、能源法的罚则。
  (二)政策工具运用维度。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正向激励措施包括:设立AI绿色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建立绿色算力交易市场,允许低碳AI企业出售节能量指标。反向约束机制则应包括:禁止AI技术应用于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将环境合规要求纳入AI企业上市审核标准;建立AI项目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三)科技伦理审查维度。构建系统化的“绿色审查”机制。具体而言:在事前选址阶段,要求AI项目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估,重点考察区域环境承载力和可再生能源供应能力;在事中研发阶段,将能效指标纳入算法设计标准,鼓励开发“绿色算法”;在事后应用阶段,建立AI系统运行能耗动态监测平台。通过这种全流程、多维度的制度设计,最终形成闭环治理体系,系统性推动AI产业向低碳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制度创新:构建AI绿色治理新框架
  (一)立法保障:确立AI绿色发展的法律基础。推动AI绿色转型,首先需要健全法律体系,明确AI发展的环保责任。在相关领域规范中设立专项绿色条款,将“绿色发展”作为AI研发与应用的基本原则,并细化配套规则,细化算力网络规划、低碳技术研发激励等规则,如将“单位算力碳排放强度”纳入地方考核指标。
  (二)监管优化:分级分类管理,精准降低AI碳足迹。针对不同AI应用的环境影响,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高风险领域(如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强制进行碳审计,要求企业披露全生命周期能耗数据,并设定减排目标;中低风险领域(如教育AI、智能客服):推行自愿绿色认证,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算法,并给予市场准入或品牌宣传支持。
  (三)市场驱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绿色技术创新。同时发挥市场和技术的关键作用,通过建立全国算力交易平台、推广绿色算力凭证等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并重点支持稀疏训练、模型压缩等节能算法研发。要求头部企业公开技术能耗数据,形成“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性降低AI发展的环境成本。
   四、结语:迈向“科技向绿”的未来
  AI的绿色转型是一项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技术革新,更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命题。我国正通过构建“理念引领—制度保障—实践创新”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探索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AI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也是对全球数字文明建设的贡献。将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于AI研发应用的各个环节,从芯片设计到算法优化,从数据中心建设到应用场景开发,推动发展范式从“算力至上”转向“绿色智能”、从“野蛮生长”转向“负责任创新”。当AI系统自带环境友好基因,算法优化兼顾性能与能耗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机器和谐共生、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绿色智能时代。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