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升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1737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部分,其智能化建设正稳步推进。本文剖析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梳理当前在人工智能、高校和个人层面面临的困境,并从推动技术创新、完善高校融合体系、提升人才素养三个维度,探索优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政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其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潜力逐渐显现,如何有效融合二者,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关注焦点。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提升价值,结合现有融合平台,分析现状,挖掘提升教育质量的可行路径,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升价值
(一)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智能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任。因此,探究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二)顺应数字社会发展新要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9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这表明我国已步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借助新技术实现创新发展,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新需求。
(三)满足学生成长新需求。当代大学生为00后,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在他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千人一面”的思政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高校应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已取得初步发展。然而,二者的融合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人工智能层面。目前,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尚未达到智能化授课的标准,致使其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较为谨慎。在数据资源开发阶段,融合过程过于侧重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对其他案例、数字化图书等资源的开发不足,且资源整合质量欠佳、衔接不紧密,造成思政教学场景的模式化、碎片化。
(二)高校层面。高校缺乏统筹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工具,导致高校内外部思政教育信息无法互通。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政教育平台存在供需错位问题。部分平台教学模式模板化,只是简单地将线下内容线上化;部分平台则过于娱乐化,片面追求趣味性,忽视理论教育,影响学习效果。
(三)个人层面。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储备,难以将智能交互等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且线上教学使师生情感交流减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育人效果受到影响。从学生角度看,平台的单一推送使学生接收的信息片面,易陷入“信息茧房”。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升路径
(一)推动思政教育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大教育相关人工智能软件的建设力度。高校可利用校内计算机学院的资源,自主研发适合本校的思政教育算法,构建智能教学平台。同时,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化智能学习系统,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全面开发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二)高校完善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完善的融合发展体系。高校应明确发展目标,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各环节及传播效果进行宏观把控,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融合发展的有效性。高校要根据教学需求及时更新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如利用推荐系统为学生定制专属作业,实现精准思政教育。
(三)提升融合发展的人才素养。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定期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融合发展的技能培训和考核,促使教师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清晰定位自身角色,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高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深入学习思政理论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正确思想立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政教育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让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其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潜力逐渐显现,如何有效融合二者,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关注焦点。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提升价值,结合现有融合平台,分析现状,挖掘提升教育质量的可行路径,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参考,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升价值
(一)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智能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任。因此,探究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二)顺应数字社会发展新要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9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这表明我国已步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借助新技术实现创新发展,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新需求。
(三)满足学生成长新需求。当代大学生为00后,成长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在他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千人一面”的思政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高校应借助新媒体和新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
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已取得初步发展。然而,二者的融合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人工智能层面。目前,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尚未达到智能化授课的标准,致使其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较为谨慎。在数据资源开发阶段,融合过程过于侧重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对其他案例、数字化图书等资源的开发不足,且资源整合质量欠佳、衔接不紧密,造成思政教学场景的模式化、碎片化。
(二)高校层面。高校缺乏统筹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工具,导致高校内外部思政教育信息无法互通。基于人工智能的思政教育平台存在供需错位问题。部分平台教学模式模板化,只是简单地将线下内容线上化;部分平台则过于娱乐化,片面追求趣味性,忽视理论教育,影响学习效果。
(三)个人层面。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储备,难以将智能交互等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且线上教学使师生情感交流减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育人效果受到影响。从学生角度看,平台的单一推送使学生接收的信息片面,易陷入“信息茧房”。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升路径
(一)推动思政教育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加大教育相关人工智能软件的建设力度。高校可利用校内计算机学院的资源,自主研发适合本校的思政教育算法,构建智能教学平台。同时,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化智能学习系统,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全面开发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
(二)高校完善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体系。构建完善的融合发展体系。高校应明确发展目标,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各环节及传播效果进行宏观把控,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融合发展的有效性。高校要根据教学需求及时更新计算机、服务器等设备,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如利用推荐系统为学生定制专属作业,实现精准思政教育。
(三)提升融合发展的人才素养。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定期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融合发展的技能培训和考核,促使教师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技术,清晰定位自身角色,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同时,高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深入学习思政理论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正确思想立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