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数字资本主义视阈下异化现象的多维批判与超越路径
叶静怡
文章字数:2060
  异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范畴,最初被用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动性、工具性与物化倾向。然而,资本主义数字化的转型发展,异化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算法系统、数据逻辑与平台控制重构了劳动、交流与意识的形态,使异化由传统的劳动领域蔓延至技术结构、文化生活与政治参与等多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异化的克服路径,包括社会结构重构等,旨在实现对探索数字时代超越异化逻辑的理论与实践的可能。
   一、异化概念的源流与理论演变
  “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alienatio”,原义为转让、疏远、使异己化。在哲学传统中,异化从古希腊的本质—现实分裂,逐步演化为现代社会批判的核心概念。
  黑格尔将异化视为“精神外化”的历史必经阶段,认为通过异化过程,精神得以实现自我意识的复归。费尔巴哈则将异化概念引向人本主义方向,并认为宗教是人类本质的外化投射。真正将异化融入社会结构分析的是马克思,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将异化系统化进行阐释,揭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过程、类本质和他人之间的全面分离,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0世纪以来,卢卡奇提出“物化”概念,揭示交换关系对人的主体压抑;马尔库塞分析“单向度的人”的文化异化机制;阿尔都塞则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揭示结构性规训。这些理论共同丰富了异化分析的现实维度,使其成为理解现代社会压抑结构的重要工具。
   二、数字社会中的异化机制分析
  (一)劳动异化的结构转型 传统的工厂剥削演化为平台控制的“看不见的压迫”。劳动者以“自由个体”身份接单,但被算法严格规训,实际丧失劳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生态异化的技术遮蔽人对自然的控制借助技术放大,生态破坏与自然关系断裂加剧,生态危机成为资本扩张的副产物,人类对自然的感知也被削弱为技术数据的处理对象。
  (三)技术异化的系统化演进算法治理、大数据监控与AI系统使技术从工具转化为主导性权力机制,构成“数字围城”,人在其中被规训为可预测、可编码的行为单元。
  (四)人际关系与文化异化社交平台制造“信息茧房”,虚拟交往逐渐代替真实联系;文化消费引导认同建构,个体逐步陷入“他者目光”的表演逻辑之中。
  (五)政治异化的形式主义表面参与与实质缺位并存,公民权利被制度形式化包装,算法权力侵入政治领域,公共意志表达日益被数据逻辑操控与引导。
  这些异化机制彼此联结,构成系统化的异化结构,系统性压抑个体主体性并弱化社会合理性。
   三、异化理论的分析路径与现实反思
  (一)历史唯物主义路径 生产关系的资本逻辑是异化根源。技术的异化并非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资本主导的制度安排使其成为规训工具。
  (二)技术批判路径 技术的中性神话需要打破。马克思早期已指出技术的发展在资本制度中会反转为对人的压迫,“技术物化”构成对自由的结构性压制。
  (三)意识形态批判路径 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现代意识形态通过“甜蜜异化”遮蔽批判意识,文化工业令异化呈现愉悦面貌,是资本逻辑最隐蔽的入侵方式。
  (四)全球不平等视角 数字资本主义通过平台、规则与制度霸权制造全球性边缘化与文化殖民,异化以“中心—边缘”结构形式重现于世界秩序中。
  (五)日常生活反思路径 异化已内化于个体认知与行为模式,个体常将异化包装为“效率”“自律”“自由选择”,必须重建对“人之本质”的整体理解与反思。
   四、异化的发展趋势
  异化正走向更隐蔽、结构化、心理化的形式,其克服难度将持续加剧。
  (一)技术化深化 算法逐步接管判断与决策功能,异化由劳动层面扩展至情感、审美与伦理决策领域,形成“全方位编程”的人类形态。
  (二)心理化与个体内卷 异化不再以压迫性显现,而以“伪自愿”的形式存在,个体自我物化、主动配合平台逻辑,进入“幸福的奴役”状态。
  (三)文化与意义异化 消费逻辑操控价值体系,社会意义系统逐步失序,个体陷入精神漂泊与身份不稳定。
  (四)生态异化新形态 绿色资本主义以“可持续发展”为名延续利润逻辑,碳交易、绿色投资等形式掩盖人与自然的再度疏离。
  五、异化的克服路径
  (一)社会结构重构推进公共所有制与社会分配制度,实现经济民主化。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根治需从所有制形式切入。
  (二)技术伦理规制 制定算法治理规范与数据保护法,推动技术服务于公共目的,防止平台垄断及技术异化。
  (三)主体性重建 通过教育唤醒批判意识,反对消费主义对价值体系的操控,重建人的责任感与公共精神。
  (四)文化价值重建 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人文哲学与艺术形式重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使异化问题进入公众视野与思考结构。
  (五)“现实—未来”联动路径 异化克服不是乌托邦幻想,而是从制度调整、意识转变、文化抵抗等现实基础上展开的历史工程。
  六、结语
  在数字资本主义逻辑统摄的社会,异化不再是工业流水线的直接剥削,而是贯穿于代码、平台与日常生活的系统性控制。面对这一现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从制度安排、技术伦理、主体觉醒等多维度发力,重建人的全面性与社会合理性。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照下,现实批判与制度重构的实践结合中,个体才能真正从“被编码的生命”走向自由而丰富的人的生活。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