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两小儿辩日》为例 敖梓淇 税越 何晶晶
文章字数:178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早在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在人文课程的学习中,人工智能能够打开学生文化学习新视野,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以《两小儿辩日》为例,致力探讨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初步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创新实践参考。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传统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文言文因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其语言抽象,用词精炼,与现代白话文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尚处发展认知能力的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往往较为遥远,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小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描述在脑海中构建起直观、清晰的认知。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其创作背景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都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学生们对于那个时代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简单介绍,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这就导致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较大的障碍。
  同时,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教师的口述讲解以及静态的教材插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以文言文朗读教学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先示范朗读,随后学生进行机械模仿,这种方式往往只注重语音的准确性,却忽视了对文言文韵律美感的培养,使得朗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审美体验。
   二、人工智能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学习场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两小儿辩日》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即梦等AI平台生成春秋时期孔子东游的沉浸式场景,通过对《列子》《论语》等古籍的深度解析和三维建模技术,精准还原古代文化符号。通过虚实融合的创新AI情境导入,学生基本能准确指认古代器物对应的天文现象。并自发提出与课文关联的跨学科问题。这种从“单向灌输”到”多维合作“的转变,印证了AI技术在激活高阶思维方面的优势,更使“知之为知之”的治学精神与“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度融合,为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新型课堂范式提供了实践样本。
  (二)突破韵律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在《两小儿辩日》的辩论环节中,人工智能不仅能够以标准、富有韵律感的声音为同学们进行课文朗读示范,还能实时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当学生朗读完毕后,数字人会根据AI语音识别和分析技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精准评价,如“同学们的辩论十分精彩,如果能更有气势,并且再诉说自己观点时给明论据就更好了。”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学习如何运用正确的发音、语调以及肢体语言来展现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三)深化哲理理解,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以《两小儿辩日》为例,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科学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提出“手机拍摄的月亮时大时小,是否说明天体距离变化“等探究意识的问题。随后,启用智能体模拟孔子数字人角色,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回应。通过这种融合时空的对话模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思辨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的传承关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使“辩日”蕴含的求知精神真正转化为可迁移的核心素养。
  三、人工智能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困境。技术应用层面,部分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这要求学校建立阶梯式培训机制,开发《人工智能教学案例库》等校本资源,帮助教师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熟练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考。首先,学校应积极构建校本AI资源库,组织教师团队对人工智能生成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筛选,积累丰富的教学数字素材。其次,探索“人工智能小组合作”的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