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渐江:在黄公望谱系中重构山水精神
安喜正
文章字数:1732
  在清初遗民画家的星空中,渐江(1610-1664)如一颗冷峻而璀璨的星辰,其艺术世界始终吸引着美术史研究者的目光。长久以来,学界多将其与倪瓒的“简淡空寂”美学紧密相连,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却揭示出一个更为深邃的脉络——渐江的艺术根系,深深扎入黄公望(1269-1354)的绘画谱系之中,在传承与突破中构建起独特的山水精神坐标。
  一、被遮蔽的大痴渊源:从文献到图式的双重印证
  翻开历史文献,渐江对黄公望的推崇早已暗藏于字里行间。他曾写下“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直白吐露对黄公望艺术境界的向往。而同时代文人的评价更如拼图般还原真相:罗惇㬊指出其“于云林子久两家尤擅胜场”,李玉茶强调其“笔意会萃元季诸家”,黄宾虹与张大千更直言其“得大痴为多”“实黄多于倪”。这些点评共同指向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渐江的艺术并非倪瓒一脉的单向延续,而是以黄公望为重要支点的多元重构。
  图式层面的证据更为直观。渐江所作《天池石壁图》直接以“子久天池石壁遗志”为题,早期署名“江韬”的款识如时光印章,印证着对黄公望风格的主动承接。这种渊源不仅是技法的模仿,更是一种艺术基因的传承——当我们将渐江的《仿元四家山水图卷》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并置,会惊讶地发现二者在长卷构图中对“截峰式”取景的默契:主峰顶部被刻意切割出画外,却在观者想象中延展出无限山水时空,横卷的纵势与平远的辽阔在此形成奇妙的张力平衡。
   二、空间的革命:从“山立水横”到“纪念碑式”高远
  在山水空间的建构中,渐江展现出对黄公望范式的大胆突破。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以“山立水横”的开放格局试探高远之境,而渐江的《天都峰图轴》则将这一探索推向极致。他将山体拆解为七层垂直叠加的矩形单元,地平线位置大幅降低,使画面重心如磐石下沉,配合307.5cm×99.6cm的超大尺幅与3.09:1的高宽比,一座巍峨的“纪念碑式”主峰拔地而起。这种构图变革既暗含对范宽“高远”图式的借鉴,更与黄山花岗岩地貌的险峻特质深度契合——当黄公望笔下海拔386米的九峰山遇上渐江眼中1864.8米的天都峰,自然造化的雄浑迫使画家不得不重构视觉语法。
  三、形式的解构:从自然摹写到几何构成
  在山石树木的造型语言中,渐江完成了从“应物象形”到“抽象构成”的激进转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累石成山”的矾头叠加,虽已隐含构成意识,却仍保留着自然山石的浑圆质感。渐江则将山石提炼为四边形、矩形等纯粹形态——《天都峰图》中“大山戴小石”的结构,如同精密的几何拼图,折带皴从塑造体积的技法蜕变为勾勒轮廓的程式,七层平台的垂直堆叠更似建筑图纸中的模块组合。树木屋舍的处理更见匠心。黄公望笔下“点叶求密”的生动树影,在渐江画中化作细密点叶与留白山石的肌理对抗;《富春山居图》里简逸的茅亭,到了《古槎短荻图》中已抽象为矩形符号,平行线与斜线的交织间。
  四、笔墨的超越:从“写形”到“构形”的语言实验
  在笔墨语言的演进中,渐江走出了一条极简却极具张力的道路。黄公望以篆籀笔法写出的圆厚线条,在渐江笔下被提纯为均质化的铁线——《长林逍遥图》中平直如尺的山体轮廓,几乎消弭了传统笔法的提按顿挫,线条从“塑形工具”升华为“分割要素”,在版画般的冷峻中构建起视觉秩序。墨法的革新同样震撼:当黄公望的淡墨渲染还在诉说空间纵深,渐江已在《天都峰图轴》中以“留白为形”,让小黑石块如棋子落盘,焦墨勾勒与淡墨平涂的色阶压缩,使画面呈现出木刻版画的强烈冲击力,山水的阴阳向背不再依赖墨色渐变,而是通过黑白形状的并置对话。
   五、历史的回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渐江的艺术探索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明末清初画坛的复杂生态。高居翰在《气势撼人》中指出,17世纪的画家们因董其昌的影响而转向抽象表现,渐江的几何化、书法性表达正是这一潮流的典型注脚。他所创立的方折线描体系与程式化构图,为新安画派树立了鲜明的风格标杆,其精确的视觉语法如精密仪器,丈量着传统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最初步履。
  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到渐江的“天都奇峰”,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脉络从未中断,却在不同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别样姿态。渐江的价值,正在于他以遗民的孤高与哲人的思辨,在传统的根系上嫁接出超越时代的艺术新枝。当我们凝视那些棱角分明的几何山峦,看到的不仅是清初画坛的一缕清风,更是中国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精神叩问。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