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引领力的价值意蕴研究 姚红霞
文章字数:1811
  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教育生态,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素,思政引领力的提升亟须突破传统模式,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型。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教育理念、方法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一、资源重构: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跨越
  传统思政教育资源受限于纸质媒介与课堂场景,存在抽象性强、感染力弱等问题。数智技术通过构建“数字基座”,整合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多模态资源,使理论具象化、场景沉浸化。例如,广州大学《媒介政策法规与伦理》课程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将400余个核心知识点与100余个关联资源、30个思政点编织成三维网络,学生点击“个人信息保护”节点即可联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条文、典型侵权案例及伦理决策模型,形成“法律—伦理—实践”的立体认知框架。这种资源重构不仅提升了内容的可读性,更通过场景化设计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突破了时空限制。浙江高校开发的“红色VR”项目通过复原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等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亲历”革命事件,其历史认知准确率较传统课堂提升37%。北京邮电大学搭建的“数字思政资源库”则整合了《人民日报》、人民网等20万条思政素材,教师通过AI助手可快速获取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精准嵌入。
   二、模式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型
  数智技术重构了思政教育的交互范式,推动教学模式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中心”转变。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互动数据、情感反馈等信息,构建个性化能力矩阵,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井冈山大学开发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整合了教务、学工、心理中心等12个部门的数据,通过深度挖掘生成学生“数字画像”,辅导员据此为学业困难学生制定帮扶计划、为心理危机学生实施精准干预,使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则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广州大学课程中的AI学伴可24小时响应学生提问,当学生输入“如何界定网络谣言”时,系统不仅推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款,还结合“秦火火案”司法解析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智能交互模式使思政教育突破了课堂时空限制,形成了“学习—反馈—优化”的闭环。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根据学生兴趣推荐差异化资源,如为关注国际传播的学生推送“中国媒体海外形象建设”专题,助力个性化成长。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场域。浙江省总工会打造的“中国梦·劳动美”直播课堂,通过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体验的结合,使思政教育覆盖全省职工。天津滨海新区科芯公司开发的AIPA系统,将智能灌溉算法应用于农业生产,使水资源节约40%、产量提升35%,这种“技术赋能—实践验证—价值内化”的模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三、评价革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的升级
  传统思政教育评价存在主观性强、反馈滞后等问题,数智技术通过构建全链条评价体系,实现了从“结果评价”到“过程监测”的转变。北京邮电大学的智慧思政平台可实时追踪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轨迹,生成“五育发展雷达图”,为教育决策提供量化依据。该平台还通过双维监测模型实现风险预判,将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引领,使思政教育的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为评价数据提供了可信保障。浙江省构建的“大思政课”数字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确保学生全学段思政教育数据的可追溯性,各阶段教师可基于统一数据档案开展针对性教学,避免了纵向断层与横向割裂。这种评价体系的革新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通过数据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
  数智技术赋能思想引领力,既是顺应技术革命浪潮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在资源维度,通过构建多模态数字资源库与虚拟仿真系统,传统思政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在模式层面,大数据分析与AI算法的深度应用,使教育从“标准化输出”转向“精准化供给”,形成个性化成长支持体系;在评价领域,区块链技术确保全流程数据可信,构建起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的智能治理网络。这一转型不仅依赖技术工具的迭代升级,更要求教育者实现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的理念革新。思政教育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提供核心支撑,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