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屈原文化传承发展的三重理路
罗萌
文章字数:1797
  屈原文化是指以屈原为原创基点,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人们不断传承、创造、丰富与完善,渐次形成的涵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及其创造活动的文化体系。2025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强国伟业的历史新征程上,实现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屈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从挖掘提炼内在之精髓、保护传承活体之形态、创新拓宽发展之路径三个维度着手。
  首先,挖掘提炼内在之精髓。对屈原文化内在精髓的挖掘提炼,需置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整体框架下,以多维考据筑牢经典根基——在多维考据中进一步引入二重证据法,结合清华简、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互证,廓清《楚辞》文本流变中的思想嬗变轨迹,通过《楚辞》文本的版本校勘、战国竹简文字考释及历代注疏阐释脉络梳理,结合儒家伦理、道家哲学与楚文化的跨学派对照,锚定其思想坐标;于历史语境解码时更凸显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个体精神如何沉淀为中华民族“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集体精神标识,深化其文化基因的生成肌理,从战国士大夫“美政”理想与“士阶层崛起”的时代呼应,到“帝高阳之苗裔”的族源叙事对华夏文明体系的融合,揭示其作为民族文化基因的生成逻辑;在现代价值阐释中实现古今转化,系统提炼文化主体性、实践哲学、伦理共同体三大精神维度,推动其在廉政建设、青少年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论融合,构建“考据—阐释—转化”的学术体系,让“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在守正创新中成为滋养当代社会的精神活水,最终使屈原文化从历史文本转化为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深层基因。
  其次,保护传承活体之形态。保护传承屈原文化的活体形态,需在维系文化基因原真性的基础上构建动态传承体系。楚辞韵律、端午习俗、求索精神本就是依附于生活场景的活态存在,若将其剥离原生文化生态便会沦为标本。可在屈原故里构建“活态传承示范区”,通过民间艺人楚辞吟唱、端午祭典仪式展演等方式,让秭归山歌、龙舟号子等口传文化在代际相传中保持鲜活生命力;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屈原文化基因库”,用VR技术还原《九歌》祭祀场景,使传统仪式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跨时空对话。这种传承理路既坚守“活体”的本真性——让楚辞文本在吟诵中保持语音韵律的原生特质,让端午习俗在社区参与中延续祈福纳祥的文化内涵;又通过创新转化激活“活体”的现代生命力,使屈子爱国精神通过校园楚辞戏剧节、城市公共空间的楚辞装置艺术等新形态,融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如此,屈原文化方能在保持生物有机体般新陈代谢能力的同时,实现从历史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化。
  最后,创新拓宽发展之路径。创新是屈原文化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在数字技术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的当下,创新弘扬方式已成为传承屈原文化的关键突破口,其可从文旅融合、衍生开发、数字赋能三个维度系统推进。在文旅融合方面,需以屈原文化为内核构建差异化体验体系。在湖北秭归等核心区域,将屈原祠、端午习俗等转化为“楚辞吟唱实景剧场”“龙舟竞渡体验基地”,通过场景重构实现文化资源向体验产品的转化;在文化资源稀缺区域,借鉴西安大唐不夜城经验,依托主题街区打造“香草美人”灯光装置等具象表达,形成“核心区活态传承+辐射区符号转译”的双轨模式,推动文化从静态遗产向动态体验转型。在衍生开发方面,需构建全链条消费矩阵。围绕屈原文化IP,开发三级产品体系:传统手工艺层面,推出楚辞竹简书笺、屈子鎏金纪念章;现代消费领域,打造“求索”文具、“香草美人”服饰;数字经济维度,发行端午祭典NFT、开发《楚辞》元宇宙游戏。这种从实体到虚拟的开发,既通过西兰卡普织锦等延续文化本真性,又借助盲盒潮玩触达年轻群体,让文化资源商品化成为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在数字赋能方面,需构建技术驱动的传播范式。将屈原文化与科技相融合,通过多媒体集成创新、VR沉浸式场景还原、智能化交互设计等途径,让数字化深度融合进文化的表达呈现与弘扬传播路径中。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云上展馆”为例,它以屈原故里景区实景为背景,设置了11个围绕屈原文化和端午节习俗的虚拟展馆,结合图片、文字、视频、配乐解说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验体系。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