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
李胜涵
文章字数:2539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深刻理解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要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赋予自然以社会属性,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恩格斯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表明,人与自然既非简单的对立,也非绝对的依附,而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其次,生态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积累和利润最大化追求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这种支配关系不仅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还通过商品化和市场化机制将自然转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一论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解决生态异化的根本路径就在于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和解”的生态思想,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也就是说生态文明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更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只有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达到和谐状态,人类才能摆脱物资匮乏和环境危机的束缚,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去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正是通过不懈努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谐,进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在取得成效的背后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关乎生态环境本身,更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向更广泛、更高层次的领域延伸,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上,仍然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现象,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较大,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在制度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各部门间生态环保事权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导致责任追究难以有效落实。此外,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虽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尚未全面普及。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经济发展已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再单纯追求片面的生产力指标,而是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的本性是争相逐利,环境保护制度难以有效落实,而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明确生态环境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优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力求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同时,还需将制度保障与全社会生态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制度激励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治理、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以制度刚性推动生态实践规范化、常态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要求生态文明实践必须突破“少数人参与、局部性推进”的局限,形成全民行动、全域覆盖的生态治理格局。首先,要深化生态价值观培育,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思政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宣传,引导公众认识到生态文明实践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联。其次,创新实践载体,鼓励发展“生态+”新业态,如生态旅游、环保创意产业等,让公众在消费、休闲中践行绿色理念;此外,还可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个人生态信用体系,将环保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对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的个人和组织给予政策优惠、荣誉表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通过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群众基础和实践根基。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实现永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