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用歌曲讲好中国故事
李永秀
文章字数:2012
  歌曲与人类须臾不可分离,是各个国家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形式之一。而中国歌曲多姿多彩,包含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各种题材和故事,通过将其进行对外翻译,能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歌曲翻译的特殊性与困难性
  一首歌曲的构成,主要包含三大要素:词、曲、人。“词”,即歌词,是歌曲内容的主体。“曲”,即曲调,包括旋律、节拍、和声等,是歌曲听觉的核心。“人”,即歌曲创作者与演唱者,歌曲创作者的思想、精神、修养等赋予歌曲灵魂,歌唱者的演唱水平与情感表达给歌曲插上飞翔的翅膀。“词、曲、人”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首歌曲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歌曲翻译中要综合考虑到“词、曲、人”形成的歌曲文化,就像歌曲翻译家薛范指出“绝不能单纯地只从语言转换的视角去考虑,而必须综合音乐作整体的考虑,把歌曲作品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可见,歌曲翻译的特殊性是由歌曲自身结构产生的。
  由于歌曲“词、曲、人”构成的特殊性,歌曲翻译可以说困难重重。首先是“词”翻译的困难性,押韵和节律是歌词不可或缺的要素。其次是“曲”,翻译中必须考虑歌曲音乐,翻译的歌词必须能与歌曲旋律、节拍高度吻合。再者,歌曲翻译还会受到“人”的制约,就是原语歌曲创作者表现的音乐风格和歌曲演唱者的表演风格的制约。最后,由“词、曲、人”形成的歌曲文化,又会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受到制约。
  二、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一是用中国歌曲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歌曲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对外交流的武器。 通过歌曲对外翻译来讲中国故事,能使中华思想、文化、精神、观念等在他国主动诠释、传播,实现中国故事在他国的“自朔”,而非“他朔”,改变他国固有偏见,促进人文交流,进而获得他国理解,最终实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国际形象。
  二是从外国歌曲“引进来”转变为中国歌曲“走出去”,丰富世界歌曲文化。20 世纪以来,大量的外国歌曲被翻译到我国,与“引进来”的外国歌曲相比,“走出去”的中国歌曲则显得凤毛麟角。在国家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歌曲“走出去”迎来了良好契机,而歌曲对外翻译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中国歌曲斑斓多姿,具有独特风格与特点,中国歌曲的对外翻译能为世界歌曲文化的多样性作出贡献,让世界歌曲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三是中国歌曲对外翻译能增进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互鉴。当中国歌曲源源不断被翻译到各个国家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时,这能让中华儿女看到自身文化的魅力,唤起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中国歌曲对外翻译,能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深层面的文化沟通,从而更加包容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中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三、讲好中国故事时代要求下的中国歌曲对外翻译路径
  第一,注重歌曲翻译人才的培养,开启“音乐+翻译”“翻译+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歌曲翻译的特殊性与困难性,歌曲翻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既要精通两国语言与文化,又要具备很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在歌曲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可采取“音乐+翻译”“翻译+音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中,针对一些学生增加外语以及翻译学的相关课程,培养“音乐+翻译”的歌曲翻译人才;而在高校的翻译学专业中,招收一些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同时开展外语、翻译、音乐相关课程,培养“翻译+音乐”的歌曲翻译人才。
  第二,结合中国歌曲的语言、音乐、文化特点,形成特色性、创新性的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理论。针对中国歌曲的各种特点,对外翻译需要有合适的理论指导。其一,挖掘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如著名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再结合中国歌曲的常见叙事模式、汉语的“平仄”“对仗”特点、中国歌曲的五声音阶等,探索出适合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的特色性、创新性理论。其二,中国歌曲对外翻译可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歌曲翻译理论,如彼得·娄(Peter Low)提出的歌曲翻译“五项全能原则”,再结合中国歌曲的各种特点,形成本土化的歌曲对外翻译理论。
  第三,不断改进和丰富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的“配歌”方法与技巧,让对外翻译的中国歌曲“好唱”“好听”“好传”。歌曲翻译包括“译词”与“配歌”。“译词”就是将歌词的立意与形象用另一种语言呈现出来,相对“配歌”是较为容易的。“配歌”,就是要使“译词”与歌曲音乐完全吻合。合适的“配歌”会达到“可唱”“好唱”“好听”的效果,不合适的“配歌”则会出现“倒字”“虚字落在强拍上”等问题。因此,“配歌”这一翻译工序是最为困难的,方法与技巧需要不断提高与丰富。其一,分析中国歌曲对外翻译成功案例,总结成功的“配歌”经验,形成一套适用于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的“配歌”方法与技巧。其二,注重实践与反馈,通过将对外翻译的歌曲进行实际演唱与听众反馈,不断改进“配歌”方法与技巧,使中国歌曲对外翻译的“配歌”方法与技巧逐步优化,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