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以智能向善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宋奕铭
文章字数:2130
   一、人的需要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引下,阐明了人的需要源自人的内在本性,是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启发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由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提高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了最大驱动力。这种融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融合过程中“体与用”的关系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人工智能不是“智能的人”,而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用的“智能工具”,因其具备社会生产力价值而被人所需要。因此,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既体现了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工具在推动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承促进人类解放和个体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的内在需求。
   二、人工智能的算法驱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方面的挑战
  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算法驱动内核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的消解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削弱。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根本特征,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而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恰恰相反的是,人工智能的算法具有“去中心化”的自主性和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的算法被称之为“算法黑箱”,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难以把握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无法明确其适用范围,进而在教育实践中难以有效发挥引导作用,这既侵犯了教育对象的知情权,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算法驱动内核造成了受教育者的社会情感弱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价值生成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接受者和被影响方,与教育实施者形成对应关系,是教育实施者施加影响的目标群体,具有客体性、受动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就其作为受教育者及其思想品德水平的意义来讲,人工智能的出现无形中取消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在场”情景,算法推荐极易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身衣,大量美化西方价值观念且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的信息内容被投放至网络空间,许多受教育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潜意识地接受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价值导向。而就教育内容、教育中介和教育的其他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意义而言,算法推荐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模式,营造出人人都可发声的信息传播新领域,算法推荐的偏好性信息导向、同质化内容引流、低俗化话题富集导致富有深度、思想性、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中的权重不断下降,最终可能引发其在算法社会空间面临“空场”危机。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角看,人工智能的算法驱动内核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正性问题。人工智能及其赖以生存的算法,皆源自于人的发明创造,在其设计、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开发者的主观意图,并将其主观见解带入算法系统,导致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完全的客观与公平,基于“算法黑箱”的“算法歧视”和“算法操纵”会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承载意义的接受、认同和内化。
  三、智能向善贯通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全过程
  智能向善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核心宗旨,也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领域提出的重要理念,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以促进人类福祉为目标。以智能向善贯通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当确立以技术服务育人、以育人为核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熏陶来不断提升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过程。任何技术手段的运用都必须围绕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展开。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并非要将二者混合创造出全新的教育形式,更不是让思想政治教育被人工智能所同化而失去自身特色,而是要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强大功能,最终达到思想认同深化、优秀道德品格塑造以及实践行为坚定等教育目标。其次,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打造算法推荐服务法治之基。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明确算法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法律界限,确保算法的合法合规使用。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内容进行审核,对于意识形态风险、主流价值观偏离、侵犯国家个人信息安全等不正当行为,依法追究算法推荐技术背后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算法推荐系统的健康发展。最后,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弥补人工智能情感空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关注“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即使是再智能的机器,也无法产生人类情感,满足受教育者情绪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教学情境的带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增加情感和实践体验,增强教学过程的亲和力获得感,同时要在教育环节的关键节点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价值领悟结合起来,把情感体验和意义升华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旨归和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