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科技赋彩:勾勒陇原文艺新范式
周倩
文章字数:1435
  从敦煌壁画到陇东皮影,从河西走廊的古老传说到黄河岸边的民间歌谣,甘肃千年文脉在数字技术的浸润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甘肃文化谱系中的精神高地,凝结着地域文明的独特基因与历史文脉,是区域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陇剧、甘肃民歌、秦腔等传统戏曲,承载着古老的历史与地方特色,在艺术表达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剪纸、刺绣、皮影戏等手工艺品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展现了陇原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科技赋彩陇原文艺,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基因的数字跃迁、艺术形式的技术重塑与传播机制的智能演进中持续释放,为文艺创作注入了形态更为多元、表达更具张力的发展动能。
   文化基因的数字重组
  敦煌研究院的“数字供养人”项目开创了文物保护的先河。通过高精度三维重建技术,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实现了0.05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采集。这种“数字重生”不仅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矛盾,更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播体系。据统计,敦煌数字展览馆上线三年来,全球访问量已突破8000万人次,相当于实体洞窟150年的接待总量。在临夏砖雕的传承中,3D建模技术让古老的雕刻技艺实现了“数字孪生”。非遗传承人马尕主麻的工作室采用(增强现实)AR技术,使学徒能够透过平板电脑观察砖雕的每一处细节处理,学习效率提升40%以上。这种“科技+产学”的传承模式,正在甘肃30余个非遗项目中推广应用。此外,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运用,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些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例如,通过3D建模、AI修复等技术,莫高窟的壁画与雕塑在云端“永生”。2025年,“数字藏经洞”游戏上线,玩家可化身古代僧侣,亲历典籍守护的传奇,让千年文物“活”成年轻人的社交符号。
  艺术表达的科技重构
  甘肃省歌剧院推出的《丝路花雨》数字复排版,运用动态捕捉技术将舞蹈动作转化为数据模型。通过算法分析,不仅完整保存了1979年首演版的72个经典动作组合,还生成了12套创新舞段。这种“算法编舞”既守住了传统舞蹈的魂,又赋予了创新的形态。兰州鼓书的数字化转型更具突破性:通过声纹分析技术,建立包含28位传承人、156小时经典唱段的声腔数据库。AI辅助创作系统能自动生成符合陇中方言韵律的新唱词,年轻演员的创作效率提升3倍。在2023年甘肃非遗展演中,AI辅助创作的《黄河新谣》获得“最受观众喜爱节目”称号。科技的力量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的机遇。从互联网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文化传播的智能重生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新质生产力的持续释放,文化旅游行业正加速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甘肃以“数字文旅”为引擎,探索科技赋能文旅发展的创新路径,成效显著。从“一部手机游甘肃”到全省文旅大数据平台的系统构建,从六大融媒体宣传矩阵的立体化传播到一系列高黏性的创意文化活动持续落地,甘肃正在以信息化手段重塑文旅产业链条与服务生态。尤其是天水麻辣烫的现象级走红,以及甘肃文旅网红创意大会的成功举办,更彰显了数字化传播与社交平台赋能下的流量效应与文化价值共振。实践表明,文旅与网信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激活了文旅资源的潜力,更催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成为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结束语
  甘肃正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勾勒着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艺新范式。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甘肃的文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的“润笔”使得陇原文艺焕发出更加独特和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