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文章字数:2329
摘要: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发校本课程成为农村中小学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课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实践,可以更好地适应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此,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如何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进行思政教育实践。关键词:“双减”;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思政教育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迎来了重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思政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双减”政策的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师资方面,农村地区可能缺少专业的思政教师,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很多农村教师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教学方法和理念相对滞后。
(二)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1]。这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偏差。教育理念的滞后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思政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农村家庭在孩子的思政教育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缺失。农村家庭可能对孩子的思政教育关注不够,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他们可能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培养。这种缺乏有效引导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校本课程在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一)针对性。校本课程能够根据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背景、地域文化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农村地区的学生通常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结合这些特点,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提供符合他们特点的教育内容,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这样的针对性能够让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提高教育效果。
(二)灵活性。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资源,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同的农村学校拥有不同的资源和特色,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差异,使思政教育更具适应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种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践性。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更加明确思政教育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动力。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校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
三、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目标。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祖国资源、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能力素养。通过选择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的一分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内容。在“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要涵盖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农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授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农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农村中小学在运用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农村调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思政教育内容,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农村调研,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困难和需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师专业培训和支持。农村中小学在运用校本课程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热情,农村中小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师到校指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和教学案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策略有明确课程目标、结合农村实际设计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农村中小学校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策略,可以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金花.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作文:教研,2022(12):0221-0222.
[2]汤希成.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8):16-17.
[3]杨贵香.红色资源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究[J].新丝路(下旬),2022(1):0123-0125.
课题项目:本文系陇南市2023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和县为例”(课题立项号LN[2023]371)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镇冉山小学;2.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迎来了重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切实提升农村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思政教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双减”政策的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师资方面,农村地区可能缺少专业的思政教师,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很多农村教师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教学方法和理念相对滞后。
(二)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教师和家长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1]。这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偏差。教育理念的滞后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思政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农村家庭在孩子的思政教育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缺失。农村家庭可能对孩子的思政教育关注不够,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他们可能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培养。这种缺乏有效引导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校本课程在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地位
(一)针对性。校本课程能够根据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背景、地域文化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农村地区的学生通常具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结合这些特点,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提供符合他们特点的教育内容,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挑战。这样的针对性能够让思政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提高教育效果。
(二)灵活性。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资源,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同的农村学校拥有不同的资源和特色,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差异,使思政教育更具适应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种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践性。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更加明确思政教育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动力。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校本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2]。
三、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目标。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祖国资源、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能力素养。通过选择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于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的一分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内容。在“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要涵盖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农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教授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农民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关心自己的家乡,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农村中小学在运用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农村调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思政教育内容,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农村调研,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困难和需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师专业培训和支持。农村中小学在运用校本课程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农村中学教师的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教学热情,农村中小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教师到校指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和教学案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方法策略有明确课程目标、结合农村实际设计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农村中小学校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策略,可以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金花.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作文:教研,2022(12):0221-0222.
[2]汤希成.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8):16-17.
[3]杨贵香.红色资源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究[J].新丝路(下旬),2022(1):0123-0125.
课题项目:本文系陇南市2023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和县为例”(课题立项号LN[2023]371)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镇冉山小学;2.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