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2083
摘要:为实现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本文提出四点核心措施:优化产业链布局与风险管控体系;以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技术升级;依托跨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网络拓展资源整合空间;推进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措施的应用为山东省统筹安全与效率、突破产业链瓶颈、培育国际竞争优势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科技创新
一、优化产业链布局与风险管控体系
优化产业链布局与风险管控体系是提升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基础,首先需针对省内产业分布现状科学规划重点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布局,推动上下游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紧密协作网络,减少跨区域物流依赖,例如依托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集中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协同成本。其次,要强化关键产业链环节的风险防控能力,识别半导体、精密零部件等“卡脖子”领域,建立原材料、设备、技术等多元化备份方案,通过培育本土替代供应商或建立战略储备机制降低断供风险,不断完善供应链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追踪产业链运行状态,提前识别外部冲击或内部瓶颈,形成快速响应机制,例如在突发自然灾害或国际局势波动时通过跨部门联动快速调配资源,确保关键产业不停工、不断链,此外应加强产业链韧性评估,定期开展压力测试,优化应急预案,逐步构建起“平时高效运转、危机快速恢复”的稳定体系。
二、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驱动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是突破产业链瓶颈、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动力,首先要聚焦山东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研发难题,例如在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设立联合攻关项目,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其次,需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通过智能工厂和数字化生产线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例如在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中引入人工智能质检、自动化物流系统,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良品率,推动全链条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整合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数据,实现需求预测精准化、库存管理动态化,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供应链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耗,此外需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通过政府补贴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的云服务、工业软件,缩小企业间的“数字鸿沟”,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为产业链整体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三、构建跨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网络
跨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是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增强产业链弹性的关键路径,首先要深化省内区域分工协作,明确各城市产业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例如青岛可发挥港口优势聚焦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济南依托科研资源强化创新策源功能,鲁西南地区则承接产业转移并发展特色农业深加工,通过差异化布局形成互补联动。其次,需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战略区域,探索跨省产业合作模式,例如与长三角共建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共享研发资源;借助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联合突破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在国际层面应拓展多元化供应链布局,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深化与东盟、中东欧的产能合作,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物流节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认证互认,推动山东产品和服务与国际规则接轨,降低贸易壁垒影响,此外需强化跨境风险应对能力,通过设立海外仓、建立国际供应链应急协调机制,增强对国际物流中断、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的抵御能力,构建内外循环高效衔接的开放型产业链体系。
四、推进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及区域合作基础上山东省需同步强化绿色低碳转型,将生态效益转化为产业链长期竞争力。首先应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通过节能设备升级与碳捕集技术应用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全面推动工艺流程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其次,完善循环经济链条,推动工业副产品、废旧资源的跨产业再利用,例如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促进废钢、废塑料、废玻璃等资源在汽车、家电制造及基础建材行业中的循环渗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产业链中的应用,依托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等产业集群优势,探索“绿电+储能”“绿氢+制造”等融合模式,推动绿色能源与传统产业深度协同降低能源依赖与碳排放风险,需健全绿色政策激励体系,对低碳技术研发、绿色产品认证、新能源设施投资等给予税收优惠、金融贴息或资金补助,引导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供应链管理决策,推动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五、结束语
总之,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需统筹布局优化、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与绿色转型多重路径,通过政策协同与市场机制联动,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在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培育全球竞争新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山东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袁晓茵,任新平.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与转型策略[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4,37(06):41-44+57.
[2]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链条融合[J].交通企业管理,2023,38(04):94.
课题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编号:2022-YYJJ-21)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科技创新
一、优化产业链布局与风险管控体系
优化产业链布局与风险管控体系是提升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基础,首先需针对省内产业分布现状科学规划重点产业集群的地理空间布局,推动上下游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紧密协作网络,减少跨区域物流依赖,例如依托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的区位优势,集中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通过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协同成本。其次,要强化关键产业链环节的风险防控能力,识别半导体、精密零部件等“卡脖子”领域,建立原材料、设备、技术等多元化备份方案,通过培育本土替代供应商或建立战略储备机制降低断供风险,不断完善供应链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追踪产业链运行状态,提前识别外部冲击或内部瓶颈,形成快速响应机制,例如在突发自然灾害或国际局势波动时通过跨部门联动快速调配资源,确保关键产业不停工、不断链,此外应加强产业链韧性评估,定期开展压力测试,优化应急预案,逐步构建起“平时高效运转、危机快速恢复”的稳定体系。
二、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驱动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是突破产业链瓶颈、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动力,首先要聚焦山东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技术与关键材料研发难题,例如在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设立联合攻关项目,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其次,需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通过智能工厂和数字化生产线实现生产流程优化,例如在汽车、家电等传统制造业中引入人工智能质检、自动化物流系统,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良品率,推动全链条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整合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数据,实现需求预测精准化、库存管理动态化,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供应链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耗,此外需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通过政府补贴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的云服务、工业软件,缩小企业间的“数字鸿沟”,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为产业链整体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三、构建跨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网络
跨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是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增强产业链弹性的关键路径,首先要深化省内区域分工协作,明确各城市产业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例如青岛可发挥港口优势聚焦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济南依托科研资源强化创新策源功能,鲁西南地区则承接产业转移并发展特色农业深加工,通过差异化布局形成互补联动。其次,需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战略区域,探索跨省产业合作模式,例如与长三角共建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共享研发资源;借助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联合突破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在国际层面应拓展多元化供应链布局,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深化与东盟、中东欧的产能合作,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和物流节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认证互认,推动山东产品和服务与国际规则接轨,降低贸易壁垒影响,此外需强化跨境风险应对能力,通过设立海外仓、建立国际供应链应急协调机制,增强对国际物流中断、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的抵御能力,构建内外循环高效衔接的开放型产业链体系。
四、推进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及区域合作基础上山东省需同步强化绿色低碳转型,将生态效益转化为产业链长期竞争力。首先应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通过节能设备升级与碳捕集技术应用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全面推动工艺流程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其次,完善循环经济链条,推动工业副产品、废旧资源的跨产业再利用,例如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促进废钢、废塑料、废玻璃等资源在汽车、家电制造及基础建材行业中的循环渗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产业链中的应用,依托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等产业集群优势,探索“绿电+储能”“绿氢+制造”等融合模式,推动绿色能源与传统产业深度协同降低能源依赖与碳排放风险,需健全绿色政策激励体系,对低碳技术研发、绿色产品认证、新能源设施投资等给予税收优惠、金融贴息或资金补助,引导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供应链管理决策,推动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五、结束语
总之,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需统筹布局优化、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与绿色转型多重路径,通过政策协同与市场机制联动,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高效流动,在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培育全球竞争新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山东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袁晓茵,任新平.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与转型策略[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4,37(06):41-44+57.
[2]山东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链条融合[J].交通企业管理,2023,38(04):94.
课题项目: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编号:2022-YYJJ-21)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物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