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
郑均国
文章字数:1783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情感积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探讨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要性
  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意义重大。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传统教学方式侧重字词解释与诗句翻译,易使其感到枯燥。而情境创设能将抽象意象转化为生动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气势,小学生难凭空想象,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极大激发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有限,难深入理解意象内涵。情境创设可助其感受意象营造的意境。像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教师用图片展示画面、配古筝音乐,能让学生体会山林美景与闲适心境,深入理解意象含义。此外,古诗词审美价值高,情境创设可引导学生感受其美,培养审美感知与鉴赏能力。教学杜甫《绝句》,教师语言描述结合图片展示,能让学生感受诗中画面,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虽受一定重视,但实际教学仍有不足。教学现状上,许多课堂教学方法传统,教师多聚焦诗词大意与字词含义讲解,对意象解读仅停留在表面,未深入探讨其在诗中的作用、承载情感及背后文化内涵。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方式简单,仅单纯展示图片或播放音频,未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上的优势,难以助力学生理解意象。存在的问题明显。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忽视情感体验,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感悟,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意象。三是意象解读不深入,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挖掘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寓意,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理解与欣赏,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是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能根据古诗词内容精心挑选相关图片,如教授柳宗元《江雪》时,展示冰天雪地中老翁独钓寒江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孤寂、清冷的意境,更好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情感。也可选择与意境相符的音乐或朗诵音频,讲解白居易《琵琶行》时,播放琵琶演奏和深情朗诵音频,使学生仿佛置身现场,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和琵琶女的凄凉。还能利用动画、纪录片等视频资料,教学王昌龄《出塞》时,播放古代边疆战争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战争残酷和边疆将士艰辛,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深沉感慨。
  角色扮演创设情境也不失为一种好策略。教师根据古诗词内容设计不同角色,如教授《木兰诗》时设置木兰、父亲、战友等角色,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再现场景。学生在表演中能深入体会木兰的勇敢、坚韧、英勇和喜悦,更深刻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同样关键。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古诗词意象营造的意境,如讲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用细腻语言描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古诗词意象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言,加深理解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情境联想创设情境也有积极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古诗词意象与生活中的事物、场景相联系,如教授贺知章《咏柳》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柳树的形态特点,与诗中描写对比,理解诗人赞美之情。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与古诗词意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学习王之涣《登鹳雀楼》后,让学生根据意象画画或制作鹳雀楼模型,深入体会诗中意境,增强理解和记忆。
  四、结语
  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意象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情境创设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意象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古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视和支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共同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燕庄小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