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科技赋能红色记忆:数字化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钱喆昊 陶悦然 陶君成
文章字数:1033
  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并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上海等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红色资源保护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管理、传播与治理,为全国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技赋能,让尘封的历史重现生机,也让传统保护方式焕发新活力。过去,红色资源管理主要依赖人工巡查与纸质档案,难以满足现代化保护需求。如今,上海市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构建“红色资源数字档案库”,实现智能监管,为革命遗址的长期保护提供科学支撑。龙华烈士陵园通过“纪念数据库”在线展示英烈事迹,并推出“云献花”功能,打破时空限制,让革命精神跨越时代传承。中共四大纪念馆运用裸眼3D技术,再现中央文库守护者的英勇事迹,使参观者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红色记忆从静态陈列转变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互动的生动历史。
  数字时代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国歌展示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设立普法墙,推出线上课程,使青少年在学唱国歌的同时,深入理解其立法背景,实现爱国情感与法治意识的同步培育。上海市档案馆将珍贵红色档案数字化并向公众开放,使历史的厚重触手可及。VR体验、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兴起,让红色文化突破博物馆展陈的局限,以更生动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通过“红色讲堂”线上直播,将党章诞生的历史传播至更广泛的受众,极大提升了革命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红色资源的保护不仅在于存续,更在于安全与治理。上海市依托智能监测系统,对重点红色资源进行全天候巡查,降低人为损毁风险;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产权归属不明的革命遗址,制定科学保护方案。在七号桥碉堡纪念碑的保护中,公益诉讼与人民监督员机制相结合,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此外,社会共治模式在科技赋能下进一步深化,居民可通过手机应用反馈保护问题,实现全民共同守护红色遗产,让革命精神在社会协同治理中焕发新生机。
  数字时代为红色资源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静态展览到沉浸式体验,从纸质档案到云端存储,从线下传播到全网共享,科技让红色记忆更具生命力,也让革命精神在时代浪潮中薪火相传。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将更加深入,使革命历史不再是过往的记忆,而是新时代不断生长的精神力量,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熠熠生辉。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