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数字转型与价值共生: 教育强国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
林细莲
文章字数:1813
  摘要:近期,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开展中国精神谱系教育”和“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任务。在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深受信息碎片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影响,高校应积极借助数字技术转型创新,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关键词:数字;高校;红色文化
   一、认知转变:数字技术突破代际隔阂
  《纲要》强调要通过“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知识图谱、混合现实(MR)、智能诊断等数字技术是消弭大学生群体“历史疏离感”有力武器。
  (一)知识图谱重塑历史认知
  知识图谱通过结构化的语义网络重构历史叙事,以时空为坐标,整合多维度历史要素,帮助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如燕山大学开发了“中国百年党史知识图谱平台”在2022年上线,该平台涉及超过1000个实体节点,涵盖了253位人物和128个事件,运用该平台可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效率约在40%至52%。
  (二)混合现实缩短时空距离
  混合现实(MR)技术通过空间定位与动态建模,重构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互动,增强历史事件的沉浸感与认知深度。如香港2024年举办“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展览”,再现了巴黎圣母院800年的历史变迁与修复过程,深受参观者喜爱。MR技术的应用能帮助大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体验革命历史[1]。
   (三)智能诊断助力精准施教
  智能诊断技术通过眼动追踪、脑电信号分析等多模态数据,实时反馈学情,帮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个性化与精准性。目前,华中师范大学的智能诊断平台已在全国25个省份的1000多所学校推广应用,可助力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精准化实施。
  二、实践创新:场景革命激发价值共鸣
  《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是解决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知行合一”难题的有效路径。高校可以通过红色地标、情境创设、协同育人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教育效果。
  (一)空间再造激活体验感
  红色地标通过数字孪生与沉浸式叙事技术重现革命历史,激活大学生体验感。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项目融合实时光追渲染、三维声场定位和全息成像等先进技术,成功复现了革命历史场景,此类教育基地是增强大学生体验感的重要实践场所。
   (二)情境创设提升情感认同
  教育场景通过混合现实与多感官交互技术增进大学生情感共鸣。如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分别在假期开展“红色剧本杀”实践项目,该项目结合戏剧叙事、角色扮演等手法,具身参与可极大程度提升了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
   (三)协同育人拓展实践边界
  协同育人模式突破了传统实践的局限性,拓宽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空间。如湖南启动主题为“芳草计划”的红色资源实践育人“大思政课”项目,以“政校”协同推动线上线下联通、校内外联动、教研学一体的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矩阵。
  三、传播创新:智能算法重塑话语力量
  《纲要》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高校可以利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算法推荐、虚拟偶像等新兴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突破传统传播的瓶颈。
  (一)AIGC提升内容生产力
  AIGC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生成多模态内容,并能够根据用户偏好精准推送内容。如抖音的“青春中国”频道利用AIGC技术,使红色文化视频的完播率提高了300%。
  (二)算法推荐重塑传播路径
  算法推荐可以基于用户画像精准推广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人民日报社的党史动漫《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通过算法个性化推荐,使得该片的播放量突破了10亿。这展示了创新传播模式、以个性化传播为形式是未来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风向标。
  (三)虚拟偶像突破圈层壁垒
  虚拟偶像通过跨媒介叙事与多模态互动,打破了文化圈层的壁垒。如国家自然博物馆启用虚拟数字人,参观者通过AR眼镜和手机小程序提供互动问答和场景复原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感,这种“技术+人文”的传播模式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
  《纲要》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动能,开辟铸魂育人新路径。高校应紧扣教育强国目标,以数智技术赋能课程建设,构建“三全育人”资源矩阵。以沉浸式教学推动红色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跃升,以红色精神筑牢新时代人才的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林细莲,蔡泽填,郭卫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红色文化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102-107.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色基因信息库建设与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生活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JDSZ320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