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三重逻辑
宾春婷 马健芳
文章字数:254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理解和把握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运思逻辑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而言,意义重大。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逻辑前提
  文化主体性是成长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在认识和对待自身和他者文化时表现出来的意识能动性。它内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要素。“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意在说明生活在某一种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人对自己文化的源流有清醒的认知。此概念后受到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议题。如果说文化自觉对应的是文化主体性的认知角度问题,那文化自信体现的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情感态度问题。文化自信透视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持深以为然和绝对肯定的态度,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着它的真理。中华文明亘古绵长,经久不衰,硕果累累,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生命,也充盈装点了世界文明星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就要实现对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从清醒的文化自觉到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一思想进阶,科学揭示文化主体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文化引领、人心凝聚、精神塑造、影响力辐射的重要作用。
  二、回应挑战、自我发展: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进展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民族蒙耻,文明蒙尘的现实困境,应对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成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之外的又一艰难挑战。中国共产党挽狂澜于既倒,挺身而出,积极回应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发展等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经由“两个结合”达到了理论同实践、思想同时代的深度融会贯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觉担负文化使命,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了一条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光明道路。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发展进路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便有了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在宣传工作中尊重和善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论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为应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独裁理论及其文化“围剿”,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领导权思想指导文化建设,创建和运用文化统一战线来团结和培养革命知识分子,党的文化理论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后,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找寻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通过实践提炼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不断成熟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文化转型,坚持“破”“改”“立”一体推进的方针,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和迷信活动陆续消解,马克思主义在各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作出积极探索,在批判继承、积极改造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形成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古今中外”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不断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守正创新、开创新局: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逻辑终项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守正创新,开创新局,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密钥,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逻辑终项。
  守正,一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中都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二是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足中华民族丰沛卓殊的文化血脉。这是形成文化符号认同、涵育文化自信的渊薮。保护和传承浩如烟海、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遗产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社会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其次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形成价值观念认同,锻造文化自信的关键。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强化民族工作的理论、实践和方法创新,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民族团结、文化创新交融、高质量发展、高颜值生态、高水平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再次要开展开放包容的文明实践。这是形成历史叙事认同,彰显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深知人类文明百花园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悉心培育的。以人类文明史为借镜,中国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坚持“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反对文化壁垒、观念纰缪和精神隔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博采众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延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向度,共同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创新,一是要在思路、话语、机制以及形式上实现文化建设新突破;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三是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以影视作品为例,《觉醒年代》《人世间》《金刚川》《只此青绿》等文化精品叫好又卖座。此外,《甄嬛传》《琅琊榜》《三体》《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文艺作品“出海”渐成声势,微短剧成为文化“出海”的隐形冠军,“村BA”“村超”“村晚”“村T”火到大洋彼岸……中国人的文化创造正例证着文化“两创”的鲜活成果,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也因在文化传统中不断汲取现代化养分,实现了自身的增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承古启今,继往开来,自信自强,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在赓续中华文脉中谱写新时代更辉煌的华章。
  课题项目: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内涵及时代意蕴研究”研究成果(桂师宣〔2024〕2号)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