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2029
作为培养青年一代的关键阵地,高校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深度、强化价值认同的双重使命。为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高校需加快创新步伐,构建融入生活、贴近现实的教育模式,利用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提升价值引导,构建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政教育新路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的思想动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逻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了全面论述。高校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需求,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引,将其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切实发挥高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独特功能[1]。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带有独特文化基因的价值追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秩序的贡献。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坚持,展示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力量。
高校思政教育在此背景下,应致力于通过生动的实践案例、深刻的理论分析,帮助学生在世界格局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感和担当意识,走出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成长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三大指向
(一)坚持全面学习。高校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辟论述,从多维度、多视角切入,精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更需在宏观层面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历史路径。尤其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从而深入解读其核心本质,揭示其思想精髓。
(二)坚持全面把握。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目标,更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高校应注重在课程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等基本价值观,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使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自我定位,坚定奋斗方向。
(三)坚持全面落实。要切实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就必须将之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更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合方案,以生动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在知行合一的教育体验之下,广大青年学子的奋斗热忱将被激发出来,从而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目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将之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强化“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以政治、思想、行动上的自觉为牵引,坚定地践行“两个维护”,进而立德增信、以行促学,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建设,乃至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有必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要素,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融入课程内容,进一步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体系。首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相结合,构建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堂模式,引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现代化的具体案例,分析其背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支撑。
(三)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于执政为民、以德服人、以民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中,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宏大社会实践中,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的内核高度一致。例如,在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组织学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开展小组研究,并鼓励他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观察相结合,逐步建立理论与现实的联结。
(四)创新“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需从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并据此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新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投入五千年中华历史、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百八十年近代中国人民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新中国七十年成就、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中,深入解析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坚定对全面复兴事业的信念,引导其在思想上具备更深刻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蕾.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成逻辑及实践路径[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02):1-8.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一、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逻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对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了全面论述。高校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需求,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引,将其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切实发挥高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独特功能[1]。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带有独特文化基因的价值追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其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秩序的贡献。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坚持,展示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力量。
高校思政教育在此背景下,应致力于通过生动的实践案例、深刻的理论分析,帮助学生在世界格局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感和担当意识,走出属于自己的现代化成长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三大指向
(一)坚持全面学习。高校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辟论述,从多维度、多视角切入,精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更需在宏观层面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历史路径。尤其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从而深入解读其核心本质,揭示其思想精髓。
(二)坚持全面把握。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目标,更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高校应注重在课程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等基本价值观,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使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自我定位,坚定奋斗方向。
(三)坚持全面落实。要切实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就必须将之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更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合方案,以生动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为载体,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在知行合一的教育体验之下,广大青年学子的奋斗热忱将被激发出来,从而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目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将之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强化“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真正含义,激励学生以政治、思想、行动上的自觉为牵引,坚定地践行“两个维护”,进而立德增信、以行促学,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建设,乃至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有必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要素,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融入课程内容,进一步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体系。首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相结合,构建互动式、探究式的课堂模式,引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现代化的具体案例,分析其背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支撑。
(三)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于执政为民、以德服人、以民为本的社会治理体系中,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宏大社会实践中,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的内核高度一致。例如,在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组织学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开展小组研究,并鼓励他们将课堂所学与社会观察相结合,逐步建立理论与现实的联结。
(四)创新“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需从历史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并据此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新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投入五千年中华历史、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百八十年近代中国人民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新中国七十年成就、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脉络中,深入解析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坚定对全面复兴事业的信念,引导其在思想上具备更深刻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蕾.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成逻辑及实践路径[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02):1-8.
作者单位:辽宁理工职业大学